护理学(专科)

什么是静息电位?什么是动作电位?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题目

什么是静息电位?什么是动作电位?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不受影响


参考答案:D

第2题:

当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影响Na+-K+活动时,可使细胞的

A、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变
B、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E、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答案:D
解析:
静息电位即静息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是在接受刺激时细胞膜的连续电位变化过程,其上升值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会抑制Na+-K+泵活动。故静息电位会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也会减小

第3题:

实验性减少细胞外液Na+浓度可导致()

A.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不变

B.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C.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减小

D.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变大

E.静息电位变大,动作电位减小


答案:B

第4题:

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当组织一次有效刺激,在示波器上记录到一个迅速而短促的波动电位,即首先出现膜内、外的电位差迅速减少直至消失,进而出现两侧电位极性倒转,由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变成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然而,膜电位的这种倒转是暂时的,它又很快恢复到受刺激前的静息状态。膜电位的这种迅速而短暂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两种电位产生的共同原因是因为:生物电的形成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匀和膜对离子严格选择的通透性,及其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而膜电位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离子的跨膜运动。
2.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静息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和钾离子的外流所致。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则是起自于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是膜对纳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和纳离子的迅速内流所致。然而,膜对纳离子通透性增大是暂时的,当膜电位接近峰值电位水平时,纳离子通道突然关闭,膜对纳离子通透性回降,而对钾离子通透性增高,钾离子的外流又使膜电位恢复到内负外正的状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第5题: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
B.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C.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降低
D.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E.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答案:C
解析:

第6题:

实验性增加细胞外液K+,可导致

A.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B.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C.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D.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正确答案:A
解析:安静时,K+在膜内浓度高于膜外,由于膜对K+通透性高,所以K+外流,形成了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大小与K+膜内外浓度差有关。当膜外K+浓度提高时,膜内外浓度差减少,K+外流量减少,所以静息电位变小,在已变小的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动作电位幅度也将变小。

第7题:

当人体处于低温环境下,体内的钠钾泵活动被严重影响,此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如何改变的?( )

A.静息电位升高,动作电位升高
B.静息电位下降,动作电位下降
C.静息电位升高,动作电位下降
D.静息电位下降,动作电位升高

答案:B
解析:
钠钾泵活动受抑制时,影响细胞内外的钠钾离子的浓度差会导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下降。

第8题:

降低细胞外液中Na+浓度时,发生的变化是()。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

B.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C.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降低

D.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E.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正确答案:C

第9题:

当人体处于低温环境下,体内的钠钾泵活动被严重影响,此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如何改变的?()

  • A、静息电位升高,动作电位升高
  • B、静息电位下降,动作电位下降
  • C、静息电位升高,动作电位下降
  • D、静息电位下降,动作电位升高

正确答案:B

第10题:

降低细胞外液中Na+浓度时,发生的变化是()。

  • 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
  • B、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 C、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降低
  • D、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 E、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