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23中国法制史

泰始律

题目

泰始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泰始律》制定于曹魏末年,前后历经四年,是司马昭为晋王时,因感到前代法令繁杂,而命令贾充、羊祜、杜预等十四人重新制定的律典。他们以汉《九章律》和魏《新律》为基础,于晋武帝泰始三年完成并于次年公布,称为《泰始律》或《晋律》。《泰始律》完成后,著名律学家张斐、杜预为之注释,以统一对法律的解释,经晋武帝批准一并颁行,注解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因此,后人把张、杜的注解与《泰始律》视为一体,称为“张杜律”。《泰始律》与前代法典相比,有了重大的进步,表现在:(1)法典编纂更为合理,其就汉《九章律》新增十一篇,并改魏《新律》“刑名”为“刑名、法例”,仍置于篇首,并对篇章设置进行了调整,使得体例更加合理;
(2)删繁就简,《泰始律》仅有620条,比汉律、魏律显得更为“宽简周备”
(3)减少了重法条款,废除了汉以来贵族官僚犯罪不许出仕的禁锢之法及军士逃亡妻子收孥等规定;
(4)引礼入律,形成了一些体现儒家思想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则;
(5)增加律疏注释,明确概念名词。《晋律》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惟一通行于全国的法律,并被东晋和南朝所沿用,是这一时期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法典,另外,《泰始律》以宽简著称,是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简的里程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哪些著作是专门注释晋律的()。

A.《律本》

B.《泰始律》

C.《晋书》

D.《律表》


参考答案:A, D

第2题:

为《泰始律》做注的是丁仪、刘邵。()


参考答案:错误

第3题:

以下是隋朝颁布的法典有()

A刑统

B开皇律

C泰始律

D大业律

E新律


参考答案:BDE

第4题:

“准五服以制罪”首次确立于(  )。
A.《泰始律》
B.《北齐律》
C.《北魏律》
D.《曹魏律》


答案:A
解析:
解析:《晋律》又称《泰始律》,“服制定罪”最早规定在《晋律》。

第5题:

存留养亲制度始见于()。

A.《泰始律》

B.《新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参考答案:C

第6题:

“官当”之确立于( )。

A. 《泰始律》

B. 《开皇律》

C. 《北魏律》

D. 《永徽律》。


正确答案:C

第7题:

下列哪几部法典是唐朝制定的()。

A.《永徽律》

B.《泰始律》

C.《新律》

D.《开元律》

E.《武德律》


参考答案:A, D, E

第8题:

下列属于西晋律学家杜预著作的是()

A.《律表》

B.《泰始律》

C.《唐律疏议》

D.《律本》


参考答案:D

第9题:

共用题干

封建制五刑正式确立于、
A、《曹魏律》
B、《北齐律》
C、《开皇律》
D、《泰始律》

答案:C
解析:
A项说法反过来就是正确的,“质剂”是买卖契约,“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用的较短的契券。“傅别”是借贷契约,D项指的是“别”,“傅”是指将债的标的和双方的权利义务等写在契券上;“别”要一分为二,札上有半文。
《开皇律》由隋文帝杨坚制定,规定了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还规定了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恶不适用八议、不能自首、赦免。
B项《法经》只留下盗、贼、网、捕、杂、具六个篇名,其内容已失传,《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才是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古代成文法典。C项《宋刑统》全称应为《宋建隆重详定刑统》。D项中的《大中刑律统类》是唐宣宗时颁行的,而不是宋初的,故只有A项正确。
《汉穆拉比法典》是奴隶制早期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是《乌尔拉姆法典》,故A项不正确。《唐律疏议》的《疏议》是官方制定、经过皇帝认可的有法律效力的解释,C项不正确。《拿破仑法典》并非“拿破仑法典”,前者仅指《法国民法典》,后者包括《法国民法典》、《法国民事诉讼法》、《法国商法典》、《法国刑事诉讼法典》和《法国刑法典》。“拿破仑法典”加上拿破仑的宪法才成为一个完备的成文法体系,故D项也错。正确答案为B。
只要了解故杀的渊源,就很容易解答本题。故杀的渊源已久,北魏时已经出现了故杀。北魏的《斗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忿怒,以兵刃杀子孙,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若心有爱憎而故杀者,各加一等。”《隋律》中也有故杀,比如有“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的规定。按《唐律》规定,故杀是“非因斗争,无事而杀”,即双方并非因为斗殴,一方突然起意杀人。这样,从前的贼杀就被新出现的故杀和单独进行的谋杀所分解了。以后明清都继承了唐律对故杀的这一定义,并对之进行更进一步的阐释,从而将谋杀和与谋杀关系最为密切的故杀这一概念相区别。早在西晋,张斐对“故”的解释是“知而犯之”即明知故犯是“故”。因此,可以认为,谋杀、贼杀当然都包含于“故”杀人。西晋时期及以前的“故”均更强调主观意图,而谋杀和贼杀均更关注杀人行为的外部表征。也许正是因为“故”的这一含义的存在,所以,同属于故意杀人的谋杀和贼杀便各侧重于对其外部表征的描述以对二者相区别。但是后来“故”的含义最终演变成与“贼”相似,因此故杀这一新的杀人类型也取代了贼杀,而故杀和谋杀则成了一对需要认真区别的概念。

第10题:

下列哪些著作是专门注释晋律的()。

A《律本》

B《泰始律》

C《晋书》

D《律表》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