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0中国政治制度史

枢密使

题目

枢密使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唐后期宦官专权的基础是宦官控制了()并把持了掌管朝廷核心机密的枢密使职务。


参考答案:中央禁军神策军

第2题:

下列是北宋设置的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是()

A.枢密使

B.转运使

C.节度使

D.知州


参考答案:B

第3题:

唐代中枢机构草诏权的转移过程正确的是()

A.中书令—北门学士—翰林学士—枢密使

B.中书舍人—北门学士—翰林学士—枢密使

C.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枢密使

D.北门学士—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枢密使


参考答案:A

第4题:

下列句子中有升迁之意的是( )。

A、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B、腾子京滴守巴陵郡
C、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D、公将黜太子申生

答案:A
解析:
本题意在考察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A项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B项中“滴”意为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C项“迁客骚人”泛指失意的文人。因此也没有升迁之意。D项的“默”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的意思。

第5题:

两宋时期共有正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该做法的目的是()。


A.重视文教

B.防止武将危及皇权

C.解决武将割据地方的弊端

D.缓解“冗兵”问题

答案:B
解析:
题目数据反映两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重视文官,自此形成重文轻武风气.其目的是防止出现五代时的武将专权,威胁皇权,而枢密使是为中央掌握兵权的官职。A项是手段,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枢密使是中央官职而非地方官职,故C项错误;题目与解决“冗兵”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

第6题:

以下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参考答案:D

第7题:

某学者在研究宋代历史时.对两宋时期枢密使的人数进行过统计.数据表明724名枢密使、枢密副使中,文臣为659人,约占总人数的91%。这说明()。


A.文臣更善于管理军队事务

B.两宋时期缺乏优秀的军事将领

C.鉴于五代藩镇割据教训.统治者用文臣压制武将

D.宋朝不注重军队建设

答案:C
解析:
北宋立国后,统治者鉴于五代时期武将利用藩镇割据混战,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的教训,采取以文臣代武将出任枢密使管理军事等诸多举措,消除造成地方武装割据的潜在因素,C项最符合题干要求。文臣擅长政务,不擅长军队管理,A项错误。两宋时期涌现狄青、岳飞等优秀将领,B项不符合史实。宋朝立国后.周边相继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为防止军事入侵,宋朝大力加强军队建设,D项不符合史实。

第8题:

唐后期,宦官专权危害朝廷的根本原因是()

A.皇帝年幼继位

B.宦官受到皇帝宠信

C.宦官充任内枢密使

D.宦官掌领禁军


参考答案:D

第9题:

下列句子中有升迁之意的是:

A.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B. 腾子京滴守巴陵郡
C.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D. 公将黜太子申生

答案:A
解析:
本题意在考察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A项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B项中“滴”意为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C项”迁客骚人”泛指失意的文人。因此也没有升迁之意。D项的“默”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的意思。故答案为A。

第10题:

下列哪项与古代监察制度无关:

A.秦朝设置的御史大夫
B.唐代设置的谏官
C.宋代设置的枢密使
D.清朝设置的都察院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枢密院,是五代至元代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后唐时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枢密院是重要的决策机构,与监察制度无关。枢密使作为枢密院主官,其职能也与监察制度无关。C项错误,但与题意相符,当选。
因此,选择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