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40混凝土结构设计

关于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与变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框架结构外柱的轴力一般大于内柱的轴力B、框架结构的层间剪力自顶层向下逐层递增C、框架结构的层间水平位移与柱的线刚度无关D、框架结构的层间水平位移自顶层向下逐层递增

题目

关于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与变形,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框架结构外柱的轴力一般大于内柱的轴力
  • B、框架结构的层间剪力自顶层向下逐层递增
  • C、框架结构的层间水平位移与柱的线刚度无关
  • D、框架结构的层间水平位移自顶层向下逐层递增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框架结构中,层剪力按各柱的抗侧刚度在各柱间分配;在剪力墙结构中,层剪力按各片墙的等效抗弯刚度在各片墙间分配。 (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下表现出(抗侧移刚度小,水平位移大)的特点,属于柔性结构,随着房屋层数的增加,水平荷载逐渐增大,将因侧移过大而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框架结构房屋一般不超过()层。


参考答案:15

第3题:

与框架结构相比,剪力墙结构的顶点水平位移较小,但是层间位移较大。()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第4题:

当采用D值法计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时,如在某层柱底框架梁线刚度之和大于柱顶框架梁线刚度之和,则该层柱的反弯点如何变化?(  )

A、反弯点位于柱高的中点
B、反弯点位于柱高中点以上
C、反弯点位于柱高中点以下
D、无法根据上述条件作出判断

答案:B
解析:
D值法中,上下横梁高度对反弯点的影响是:若某层柱的上下横梁刚度不同,则该层柱的反弯点将向横梁刚度较小的一侧偏移。本题中,下部横梁刚度之和大于上部横梁刚度之和,故反弯点要向上移动。

第5题:

关于框架结构的变形,哪个结论是正确的()。

A.框架结构的整体变形主要呈现为弯曲型

B.框架结构的弯曲型变形是由梁、柱的轴向变形引起的

C.框架结构的层间变形一般为下小上大

D.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仅与柱的线刚度有关,而与梁的线刚度无关


正确答案:B

第6题:

关于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水平力作用下,框架结构的每一楼层的框架柱都有反弯点

B.在水平力作用下,剪力墙的每一楼层的墙肢则没有反弯点或者大多数没有反弯点

C.框架结构以局部弯曲为主

D.剪力墙以整体弯曲为主


参考答案:ABCD

第7题:

用分层法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梁柱的内力时,说法错误的是()。

A.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侧移对其内力的影响较小

B.框架各层横梁上的竖向荷载只对本层横梁及与之相连的上、下层柱的弯矩影响较大

C.框架各层横梁上的竖向荷载对其他各层梁、柱的弯矩影响较小

D.某层梁上的荷载对下部各层柱的轴力影响与弯矩影响一样,也不大


答案D

第8题:

采用位移相关型消能器时,各楼层的消能部件()。

A、有效刚度与主体结构层间刚度比接近,水平剪力与主体结构的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的乘积之比的比值宜接近

B、最大阻尼力与主体结构的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的乘积之比的比值宜接近

C、刚度与结构层间刚度比宜接近,消能部件零位移时的阻尼力与主体结构的层间剪力和层间位移的乘积之比的比值宜接近


正确答案:A


第9题:

()在水平荷载下表现出抗侧刚度较小,结构顶点位移和层间相对位移较大,使得非结构构件在地震时破坏较严重,在设计时一般控制在10~15层。

A.砌体结构

B.框架结构

C.剪力墙结构

D.筒体结构


参考答案:B

第10题:

一幢8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防烈度8度(0.2g)多遇地震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如图所示。其顶层的弹性水平位移δ8=60mm,第7层的水平位移δ7=54mm。



2.由(1)已算得多遇地震作用下的第8层弹性层间位移,现已知第8层的楼层屈服强度系数ξy=0.4(楼层屈服强度系数为按构件实际配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楼层受剪承载力和按罕遇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的弹性地震剪力的比值)。由此可算得该框架结构在第8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θP,8=(  )。

A. 1/333
B. 1/220
C. 1/200
D. 1/150

答案: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5.5.3条第1款规定,不超过12层且层刚度无突变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框排架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可采用本规范第5.5.4条的简化计算法。根据第5.5.4条表5.5.4可知,弹塑性层间位移增大系数ηP=2.0(当ξy=0.4时的8层框架),有:ΔuP,8=ηPΔue,8=2.0×6=12mm;根据第5.5.5条式(5.5.5)计算,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为: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