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16汉语基础

说明下列各句中“乃”的词性和意义的不同。 (1)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题目

说明下列各句中“乃”的词性和意义的不同。 (1)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问话的是渔人;也有人认为问话的是桃源人。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以课文为依据说明理由。(2分)


正确答案:
5.(2分)(答对一个要点即可)渔人:①这句描述的是渔人与桃源人交谈的一个情景。意思是说,在渔人问起桃源人时,桃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所以,发问的是渔人。②桃源人当初是为了“避秦时乱”才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的,他们无心也无须打探外面的情况,所以,好奇发问的是渔人。
桃源人:①因桃源人为了“避秦时乱”来到此地已经很久了,所以,既然渔人是从外面来的,所以桃源人也想从渔人那里了解一下外面的情况。②因渔人来自外面,所以,桃源人出于好奇,顺便向渔人发问打听。

第2题:

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A
解析:
A项中的“乃”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

第3题:

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忧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客偿博所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若中心愿之乎 非曰能之,愿学焉

D、至夜分,乃散去 良乃人,具告沛公


正确答案:D

第4题:

下列文字与出处对应错误的是()。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 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 C、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语

正确答案:D

第5题: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该句出自( )。

A.《西洲曲》
B. 《归去来兮辞》
C.《桃花源记》
D.《世说新语》

答案:C
解析:

第6题:

下列文字与出处对应错误的是()。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C.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语》


正确答案: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西汉戴圣的《礼记?礼运篇》。故本题答案选D。

第7题:

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文言虚词“乃”的用法,以下归纳错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却)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汉语文言虚词。A项中的“乃”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故A项归纳解释有误,本题当选A项。

第8题: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正确答案:
无论魏晋

第9题:

说明下列各句中“乃”的词性和意义的不同。 (1)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1)“乃”为副词,译为“原来”、“居然”。
(2)“乃”为副词,译为“竟然”。
(3)“乃”为连词,译为“(于是)就”;“乃”字的前后是顺承关系。

第10题:

现代汉语句子“我是中国人”中,“是”字是判断系词。下列古汉语句子中,“是”字是判断系词的有()。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B、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E、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正确答案:D,E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