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68德育原理

什么是隐性课程?为什么隐性课程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题目

什么是隐性课程?为什么隐性课程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  )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传授道德社会性知识、传递道德价值、培养品德实践力为首要和核心目标的正规课程。

A.学科性德育课程
B.活动性德育课程
C.德育隐性课程
D.德育显性课程

答案:A
解析:
略。?

第2题:

学校的校风属于( )

A、 物质性隐性课程
B、 观念性隐性课程
C、 制度性隐性课程
D、 心理性隐性课程

答案:B
解析: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观念性隐性课程、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其中,学校的校风属于观念性隐性课
程。

第3题:

()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正式课程。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德育课程


参考答案:A

第4题:

简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1)第一个方面是学习的计划性。显性课程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元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
(2)第二方面是学习的环境。显性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而获得知识和机能,而隐性课程则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等)而得到的知识、态度和价值观。
(3)第三方面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预期性的学术知识,而在隐性课程中,学生获取的主要是非预期性的东西。

第5题: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对立的。


答案:
解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而隐性课程也总是蕴藏在显性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过程之中的。(2)隐性课程可以转化为显性课程。当显性课程中存在的积极或消极的隐性课程影响为更多的课程主体所意识,而有意加以控制的时候,隐性课程便转化为显性课程。由此可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不是二元对立的,二者互动互补、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第6题:

学校的人际关系属于 【 】

A: 制度性隐性课程
B: 心理性隐性课程
C: 观念性隐性课程
D: 物质性隐性课程

答案:B
解析:
心理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持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第7题:

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

A、 心理性隐性课程
B、 制度性隐性课程
C、 物质性隐性课程
D、 观念性隐性课程

答案:B
解析: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观念性隐性课程、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其中,班级管理方式属于制度性隐

第8题:

当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目标一致时,隐性课程可以对显性课程起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

A综合课程形式

B活动课程形式

C隐性课程形式

D螺旋式结构


D

第10题:

什么是隐性课程?为什么隐性课程与德育有着天然的联系?


正确答案: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1968年由杰克逊首先提出。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形课程相对。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是因为隐形课程从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杰克逊认为:学校是社会规范同化最有力的场所,社会化、价值学习等是隐性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隐性课程具有较明显的阶级性。
这一联系的意义有二。第一要正确理解隐性课程,就必须理解其中德育影响的核心地位;第二“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蔽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