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8中国传统道德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题目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作为引领传统中国社会的人格表率,君子有责任通过内省不断审视自己的人格状态;如果 他的为人处世不符合仁义原则,贬损了自己或他人的内在尊严,或阻碍了其内在潜质的正 常发育,那么他会为自己感到羞愧。孔子之所以主张“行己有耻”,正是因为君子清醒意识 到自己的人格尊严,任何有损尊严的言行最终都是对自己人格的贬损,因而自然会产生一 种耻感。因为有耻感,君子必然有所不为,譬如不会放下身段去做一个“梁上君子”,否则就把自己降格为依附他人生存的寄生虫。反之,道德没有发育成熟的“小人”则看不到“人 人有贵于己者”,因而也无所谓荣辱;也正是因为没有耻感,小人们为追逐外在的蝇头小利
往往不择手段、无所不为。因此,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孔子告诫:“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B.孟子告诫:“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C.孔子告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D.孟子告诫:“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答案:B
解析:
B [解析]这是一道尾句类语句衔接题。A选项意思是,“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文 段并没有相关表述,排除。D选项意思是“不以赶不上别人为差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文段 也没有进行表述,故排除。C选项虽然是文段后半部分的总结,但忽视了前半部分的内容。B 选项的意思是“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从不知道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以免于羞耻了。”恰好从 文段后半段小人不知耻重申前半段君子知耻,告诉读者如何知耻并成为君子,起到点题的作 用,故选B。

第2题: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孟子说:“做为一个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不知道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正的无耻。”

第3题:

作为文化意义的“耻”,在传统道德伦理格局和社会文化体系中曾被置于无上之位。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国人心目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管子那句名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从族群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待“耻”,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种丰厚遗产。令人痛惜的是,“耻”与“耻感文化”如今似乎淡出了我们的文化视野,消失于某些人、某类人的人生字典中。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耻”曾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人不可以无耻”

C.“耻感文化”应被重新提倡

D.“耻”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


正确答案:C
45.C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文义推断题。“令人痛惜”表现出作者的态度,即“耻”与“耻感文化”不应被当代国人所淡忘。文段首先强调了“耻”的重要性,以此来说明我们不能没有“耻”,“耻感文化”应该被重新提倡。A、B和D项都是在讲“耻”的重要性,而没有触及作者写作是为了什么,要倡导什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第4题:

孔子的弟子把他的言行编辑成《论语》,下面出自《论语》的是()。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B、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D、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E、学而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正确答案:A,C,E

第5题:

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以《道德的力量》来命名。下列语句能够直接表达“道德是一种力量”的有() ①德,国家之基也(《左传》) ②福润屋,德润身(《礼记.》 ③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周易》) ④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正确答案:A

第6题: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龚自珍《明良论二》。如果一个国家的士人都有羞耻心的话,那就永远不会有国耻了。

第7题:

墨子说:“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这句话如何理解?


正确答案:治理国家而不优待贤士,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士而不急迫及时的任用,他们就会怠慢君主。

第8题: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请谈谈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魏源《老子本义》释此二句时说:“苟美善而使天下皆知其为美善,则将相与市之论之,而不可常矣。”这就如同《朱子治家格言》中所说是“善欲人见,不是真善。”这是相对待地看问题,才如是说。相对待地看问题,只是方法,关键不是“相对待”,关键是在相对待中看出的问题是什么。
《老子》一部书,其所推崇的最高价值就是“自然”,“自然”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中心价值。“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即如“自发”。自发的美与善,是最本然的、最真实的美与善。而这种自发的美、善,是不计其美耶善耶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当其时、适其情的。一自觉,则易假。而当天下自觉地共逐于美与善时,则往往追逐的是人们事先赋予的“美”与“善”的“名”。天下若只为此名相上的“美”与“善”生活,则如生活在被遮蔽的世界里,生活在假象的世界里。则“美”是假美,“善”是伪善,则“恶”矣,则“不善”矣。


第9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 A、有耻且格
  • B、天下治矣
  • C、民免而无耻
  •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
  • B、儒家
  • C、墨家
  • D、法家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