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89公共政策基础

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题目

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是: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1)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理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外,还要加强教育。孟子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观点。墨子从“兼爱”的角度指出,人民不受教育是社会不安定的原因。汉代贾谊把教育提到了“政之本”的高度。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唐代孔颖达肯定了教育是营造社会良好风尚的作用。宋代朱熹强调国家办教育以“明人伦为本”,将教育的眼光投向未来。
(2)强调教育的必要性。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加强后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荀子虽然主张性恶论,但是他对教育的必要性和孟子是相同的。并强调学习是人们由贫走向富贵,愚笨走向聪明的唯一途径。
(3)主张德育智育相结合。将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周朝就提倡了《六艺》教育。即礼、乐、设、驭、书、数。从这些来看,我国古代教育一开始就反对偏执一方,主张德智并重。


第2题:

简述赋役政策思想。


参考答案:

赋役政策思想是王夫之财政思想中最为丰富的一个部分。他赋役政策思想的中心是“减赋节役”。他主张“减赋而轻之,节役而逸之”。


第3题:

简述中国古代领导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1)儒家。儒家反对一味以刑杀治国,主张以“德治”和“仁政”维护政治统治。(2)道家。道家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主张“齐物论”和“道法自然”,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一体,无是无非。(3)法家。法家主张“法治”、刑治、霸道。其核心是依靠严刑峻法以力服人。(4)兵家。兵家以谋略著称。

第4题:

简述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局限性。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1)在道德教育原则上,强调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
(2)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立志教育、注重“修身为本”,其理想人格是“圣贤”、“君子”;
(3)在道德教育途径上,强调通过多种途径如学校、家庭等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
(4)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限性:
(1)单纯采取灌输式教育方法;
(2)公私德不分的倾向;
(3)“重规范、轻人格”的倾向。

第5题:

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先胜思想、全胜思想和()。

  • A、备战思想
  • B、战胜思想
  • C、善战思想
  • D、慎战思想

正确答案:B

第6题:

简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的内容?


参考答案: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动物神、鬼魂、上帝、祖先的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而对后来社会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有:
(1)上帝崇拜。殷朝开始就有了对上帝的崇拜。上帝的神性主要有,一是支配气象上的现象,以影响人间祸福;二是支配社会现象和社会统治者的神性。这方面的作用,是鬼魂、祖先崇拜的综合,是对人化了的神的作用的综合和抽象。
(2)鬼魂崇拜。鬼魂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其主要内容有: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不灭;迷信灵魂有超人的能力;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
(3)祖先崇拜。是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它被当做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主要是祭祀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通过纪念祖先功绩,加强共同血缘观念,明确人们之间的辈分关系。
(4)前兆迷信和占卜。是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原始前兆迷信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主要占卜形式有:鸟占、筮卜、竹卜、星占、梦占等。


第7题:

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学思结合。
(4)教学相长。

第8题:

简述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特点。


参考答案:

A.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的基础之上,
B.以维护整体利益为施教的出发点
C.以道德政治化来强化国家意志


第9题:

简述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正确答案: (1)经济放任主义思想:藏富于民,不与民争利,任其自由发展。
(2)经济管制主义思想:国家掌管基本生产资料,打击豪强。

第10题:

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正确答案:(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