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67马列文论选读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区别是什么?(或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要提倡“莎士比亚化"而反对“席勒式”?)

题目

“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区别是什么?(或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要提倡“莎士比亚化"而反对“席勒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


答案:
解析:
(1 )启发式与注人式教学的根本区别:①理论基础不同;②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③学生观不同;④教学信息 传输的方式不同;⑤师生心理相融度不同。
(2)注人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 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启发式教学的作用有:①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机;②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③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④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地传 递科学信息;⑤启发式教学是教学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2题:

从文艺创作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赞成文艺创作()

A提倡伦勃朗式、莎士比亚化

B主张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A,B

第3题:

塑造吝啬鬼阿巴贡的剧作家是()。

A.莎士比亚

B.莫里哀

C.歌德

D.席勒


正确答案:B

第4题:

结合马恩对济金根的评论,对比谈席勒式和莎士比亚化的区别。


正确答案: 一、席勒式,指席勒创造中部分存在的从观念出发的概念化、抽象化倾向。它针对的是席勒部分创作中从主观自我观念和理想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情形观察,以抽象概念的演绎代替对实际生活的真实描写。而莎士比亚化,是继承和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方法,这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形象的表述,指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去塑造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深刻的反映出时代的风貌。马恩在他们给拉萨尔的信中都提到了这两个概念,马克思说,“这样,你就得更加莎士比亚化,而我认为,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恩格斯也说:“我认为您原可以毫无害处的稍微多注意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二、两者包含的内涵是截然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发点问题。
席勒式创作的出发点是观念,而不是现实。拉萨尔认为,革命者在进行革命时,革命的目的跟狡诈的方法常常发生冲突,因此才导致革命的覆灭。他写《济金根》,正是为了把这种认识化为形象,因此剧中的济金根与历史上的济金根是否符合,他是毫不在意的。拉萨尔在创作中,不是从16世纪德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揭示这个时期的历史真实,而是从所谓“普遍精神”和“悲剧观念”出发,任意裁剪和捏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种观点犯了恩格斯所说的“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的错误。
莎士比亚化要求严格的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的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现实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大部分都忠实的再现了十六七世纪英国的现实生活。它并不乏理想和激情,但这种理想和激情都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固有的,并不是莎士比亚强加进去的。在恩格斯看来,学习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就是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
2.人物的形象塑造问题。
席勒式的创作往往把作品中的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与第一点密切相关,作品中的人物不是从现实中选取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而是作者任意揉捏出来的“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在《济金根》中,拉萨尔把济金根和胡登塑造为时代精神的化身,任意把其理想化,而忽视了他们代表垂死阶级的一面,歪曲了其阶级本质。马克思就批评道,“你的最大缺点就是席勒式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莎士比亚化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的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马恩建议拉萨尔应在剧本中介绍当时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贵族运动提供“十分宝贵的背景”,以便显出运动的“本来面目”。“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正是马恩所指的典型环境。
3.艺术表现问题。
席勒式创作忽视艺术思维的情感性、形象性的特点,离开剧情的发展,热衷于滔滔不绝的说教和连篇累牍的议论。这样,势必味同嚼蜡,令人厌倦,失去艺术的感染力。《济金根》中的人物思想多半是通过论证性的辩论表现出来的,根本不必要。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等等。
三、总之,拉萨尔创作中的“席勒式”倾向,是一种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的正确关系的主观唯心主义创作倾向,是一种违背艺术规律的创作倾向。而“莎士比亚化”,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其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提出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是马恩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既是为了排除德国文学运动中的不良倾向,也是为了把主观唯心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加以对照,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解释现实主义创作的规律。

第5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文艺论著中极力提倡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他们所推崇和肯定的代表性作家有()。

  • A、莎士比亚
  • B、席勒
  • C、巴尔扎克
  • D、左拉
  • E、歌德

正确答案:A,C

第6题:

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解释不同。启发式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入式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主观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学习被动,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
(2)从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上可以看出:注入式教学是一种陈旧落后的、压抑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而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意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它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指导思想,是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的。

第7题:

马克思、恩格斯把“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化”对比的目的在于什么?
为了排除长期存在于德国的褒扬席勒,贬低莎士比亚的不良的创作潮流,同时两者加以对照,用形象的语言来揭示现实主义创作的规律。

第8题:

恩格斯认为:戏剧的发展应当是“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在人物的性格描写方面,他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恩格斯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什么特点(1)思想有深度(2)情节生动、丰富(3)现实主义(4)理想主义()

A.(1)(4)

B.(1)(2)

C.(2)(3)

D.(3)(4)


参考答案:C

第9题:

“席勒式"这一概念的提出,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席勒在创作上()。

  • A、完全否定
  • B、完全肯定
  • C、主要是否定
  • D、主要是肯定

正确答案:C

第10题: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席勒式",主张“莎士比亚化”,从创作来讲,主要是要求()。

  • A、题材要符合生活事实,而不能改变其原貌
  • B、在为人物创造环境时不能把所有任何人的环境都写成典型环境
  • C、主题要深刻揭示社会历史本质真实
  • D、人物理想化而不要恶劣的个性化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