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67马列文论选读

片断理解:“我决不是责备您没有写出一部直截了当的社会主义的小说,一部像我们德国人所说的‘倾向性小说’,来鼓吹作者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我决不是这个意思。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致玛·哈克奈斯》

题目

片断理解:“我决不是责备您没有写出一部直截了当的社会主义的小说,一部像我们德国人所说的‘倾向性小说’,来鼓吹作者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我决不是这个意思。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致玛·哈克奈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服务对象:“……我总是这样,我有时候想我是不是疯了”。社会工作者:“
您刚才说的意思是,您一遇到有反对意见,就觉得受不了了吗?”上述对话中,
社会工作者使用的引领性技巧是( )。

A: 对焦
B: 澄清
C: 摘要
D: 对质

答案:B
解析:
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重新整理模糊不清的经验和感受。例如,
对于服务对象的模糊不清的表达,社会工作者可以进一步加以明确:“
您刚才说的意思是……是吗?”或者“听了您刚才的话,我的理解是……对吗?”。

第2题:

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甚至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请据此简述艺术家生活实践、世界观和创作的关系。
(1)生活、实践对艺术家的世界观和创作有决定作用,一部作品能否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或世界观中的部分观点能否由反动转向进步,归根结底起作用的是作家艺术家的生活实践。
(2)世界观指导或制约创作。一方面,“现实主义”可以不顾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也就是说真正的作家艺术家,当他的主观思想、世界观、政治见解与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发生矛盾时,应当无条件地放弃或改变自己的主观思想世界观、政治见解,使之服从于客观的生活真实,至少在作品中应当如此。另一方面,虽然世界观和创作之间有矛盾,但也并不是世界观越反动,创作越伟大。因为反动的世界观毕竟有害于作家认识和反映生活真实,而且,当作家看到了生活真实的时候,就说明他们有了新的见解,这新的见解就又和现实主义相一致了。作家艺术家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理智),是和创作中的方面相一致的;世界观中的反动因素(成见和偏见),则和创作中的反动因素相一致,这两种因素的矛盾斗争结果就决定了现实主义作品的与否。

第3题:

在《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中,弱智少年来发出生时母亲因难产去世,后来父亲又因肺癌撒手人寰,他便以给镇上人送煤为生。这个形象曾在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出现过。这部小说是()。


正确答案:《细雨与呼喊》

第4题:

“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


正确答案:恩格斯通过生动的形象,在对社会关系的真实描写中来表现作者的见解和观点。只有这样,作品的倾向才能通过审美的方式为读者所接受。这一观点说明了恩格斯对文艺的审美特性的重视。

第5题:

在致敏.考茨基的信中:恩格斯表达了自己对文学的倾向性的见解,他认为()

A文学可以而且应该有一定的倾向性

B文学不应有政治的倾向

C应当提倡德国人所说的“倾向小说”

D倾向应当鲜明而不能隐蔽


A

第6题:

李女士向社会工作者诉苦:“我丈夫从不管家里的事。我每次跟他说家里的事,他就跟我发脾气。孩子的事他也不管,还常常找借口不回家。我一心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却还经常受气。要不是为了孩子,我们早就离婚了。可是,近来连孩子也嫌我烦,对我不理不睬的,真是烦死了。”社会工作者:“丈夫和孩子对您为家庭的付出不理解,这让您很伤心,很烦恼。”
上述对话中,社会工作者运用的技巧是()。

A.对质
B.澄清
C.同理
D.重构

答案:C
解析:

第7题:

“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就愈好。”就是说()。

A作者不能有自己明确的见解

B这样才具有更大的艺术力量

C这样才符合审美的规律

D作者的见解要妨碍艺术表现

E作者的见解要表现在形象中


B,C,E

第8题:

一部小说要畅销,必须有好的故事;一部小说,只有构思巧妙,才能有好的故事;而一个作者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他所创作的小说构思就不可能巧妙。

以下哪项结论可以从题干的断定中推出?( )

I.一个畅销小说的作者,不可能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

Ⅱ.一部构思不够巧妙的小说,不可能畅销

Ⅲ.没有好的故事的小说作者,一定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

A.只有I

B.只有Ⅱ

C.I和Ⅲ

D.I和Ⅱ


正确答案:D

第9题:

《致玛·哈克奈斯》这封信的作者是谁?
恩格斯

第10题:

如何理解“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作品艺术来说就越好”。


正确答案: “作者的见解越隐蔽,对作品艺术来说就越好”,这句话是说即便是积极的倾向也不应以发表议论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应在艺术形象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文艺史主客化合的关系,或隐或显表现文艺家对对象的感情与态度。而所谓文艺的倾向性,指的是艺术家的阶级立场、道德意识、爱憎情感、理想追求等在作品中的体现。恩格斯并不一概反对具有强烈倾向的文艺作品,但是也不赞成把强烈倾向作为衡量文艺作品优劣的普遍标准。恩格斯说,“我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绝不反对倾向诗本身”,这倾向性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进步的、积极的,在艺术上是卓越的,这些倾向没有用政治的词语来弥补创作的不足。同时,恩格斯不反对作家对倾向性的表现。但是这种对倾向性的表现应寓于艺术形象的描绘之中,脱离艺术形象进行抽象的说教,会损害作品。恩格斯认为,在当前条件下,一部作品只有真实地描写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现实关系,本身就具备了社会主义的倾向,而无需作者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他的倾向性没有通过现实化的语言流露出来,而是通过对现实的真实描写和形象刻画自然表现出来,将倾向性寓于现实性中,主张作家让事实说话,让艺术形象去说话。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