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53中国新闻事业史

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题目

应该怎样评价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及其所办的报刊?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办报的外国人不都是文化特务政治间谍。
2、所办报刊也有对中国人民友好的。(所办报刊有:美国人鲍威尔父子的《密勒比评论报》、美查的《申报》等。)
3、所办报刊也在中国传播了知识。
4、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应该怎样评价布朗对中国农业的悲观预测?


正确答案: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布朗所概括的影响中国农业增长的不利因素都是存在的,所以有必要把他的预测看作是一个警钟。然而,在他的分析和预测过程中,低估了技术进步的潜力,否定了农民、政府、消费者和国际贸易伙伴会对价格信号作出反应,这在方法论上是错误的。自马尔萨斯以来,人口越来越多,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但人均消费的农产品却日益丰富。可见,布朗的论点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第2题:

邮政报刊发行部门接办报刊发行的基本资费收入是报刊流转额。


正确答案:错误

第3题:

1840年后,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在中国办报纸杂志,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较早的外文报刊有()、《万国公报》、()、《中国丛报》


参考答案:《字林西报》;《北华捷报》

第4题:

对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和他们所办的报刊,也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首先应该看到,来华办报的外国人,传教士也好,商人也好,外交官也好,慈善家也好,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宣扬自己的观点到中国来的。他们当中,多数是敌视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有的是披着袈裟的文化特务,有的是穿着商人外衣的政治间谍,有的还直接参加过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是,能不能把所有的外籍报人都视为文化特务、政治间谍和侵略者呢?不能。因为有的外籍报人确实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而来,并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如马礼逊和米怜;有的外籍报人来华的动机虽然不好,但他们的办报活动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其影响而成为改革者。其次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刊,多数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摇旗呐喊的,但也有少数报纸对中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和革命事业是持同情态度的。第三,还应该看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譬如,他们将铅字、机器等印刷设备和石印、铅印等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他们将西方报刊形式传入中国,改变了我国古代报刊的原始形态;他们把西方言论、出版自由等观念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蓬勃发展等等。此外,中国近代的许多著名报人,象王韬、黄平甫等,都是先在外国人办的报馆工作,有了经验和资本以后才独立办报的。所以,从总体上看,中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但对具体人和具体报刊,要作具体分析。否则,就会陷入狭隘民族主义和盲目排外的泥坑。

第5题: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其表现为:
1)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
2)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
3)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
1)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
2)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3)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

第6题:

结合以下史实,谈谈你对这段“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历史”的评价。 


正确答案: 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首批中国近代报刊。
中国近代最早的中文报刊是由马礼逊和米怜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于1815年8月5日创刊于马六甲,以宣传基督教、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介绍世界各地新闻和天文地理知识为主,每月刊发一次。之后直至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还在中国办过其他中文报刊,如1833年8月1日郭立士在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还包括《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
外国传教士把出版报刊作为传教布道的方式,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中国境内迅速发展。如在香港创办中文报刊《遐迩贯珍》等,在上海创办《六合丛谈》、《上海新报》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万国公报》和《申报》,不仅遍布各通商口岸,还在北京创办了《中西闻见录》月刊。此外,外国传教士还在华创办外文报刊,如香港的英文报刊《德臣报》、《南华早报》、澳门的葡萄牙文报纸《蜜蜂华报》、广州的英文报纸《广东纪录报》、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等。外报在华发展为我国自主办报提供了条件。

第7题:

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1)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2)外报的出现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第8题:

目前俄罗斯联邦的报刊所有制形式有()

A政党报刊

B官办报刊

C同仁报刊

D外资报刊

E商办报刊


A,B,C,E

第9题: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表现如何?怎样评价他的办报活动?


正确答案: 胡适(1891-1963)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早年曾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期间参与《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辑工作,1922年5月创办《努力周报》,1924年1月与陈西滢等主办《现代评论》周刊,1930年与徐志摩等人合办《新月》杂志,1931年又与傅斯年等人阳办了《独立评论》。
胡适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文学革命倡导者之一,他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贡献应给予肯定。正是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打响了文学革命的第一炮。他提倡写白话文、白话诗、演白话剧,在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关于这一点,毛泽东给予很高评价的:“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鲁迅也曾著文大加赞许说:“要恢复更多年元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首先来尝试这工作的是“五四运动”前一年,胡适之先生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可是,在世界观方面,胡适始终抱住他那实用主义哲学不放。在“五四”时期那班“新人物”里,胡适是作为资产阶级的右翼代表出现的。一有机会,他就会在报纸上宣传杜威实用主义。尢其是在他掌握了《每周评论》的编辑权以后,将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刊物完全改造成为一个贩卖实用主义哲学的阵地,,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争,企图阴绕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所主办的《努力周刊》和《现代评论》,更是公开的、直接地反对马列主义和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起到了阴碍历史前进的作用。

第10题:

章太炎是一个怎样的报人?对他的办报活动应该如何评价?


正确答案: 章太炎(1868~1936)名炳麟,字枚叔,浙江杭州人,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宗、思想家和报刊政论家。早年参加维新运动,曾任《时务报》编辑,不久因与梁启超意见分歧离去。接着,主编过《经世报》、《译书公会报》、《昌言报》和《亚东时报》,并为《实学报》撰稿,开始崭露头角。1900年在上海参加唐才常等人发起的中国国会成立大会,当众剪掉辫子,以示与清廷决裂,立志革命。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发表了他的《解辫发说》和《请拒满蒙入国状》,是当时革命报刊最激烈的文章。1902年4月他在日本发起召开“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轰动一时。1903年在“苏报案”中与清廷对薄公堂,声名大振。1906年出狱后被孙中山接到日本,主持《民报》编务。在与《新民丛报》的论战中充当主将,发表过58篇文章,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鲁迅语)。辛亥革命后,因与孙中山意见分歧,退出同盟会,另组统一党,任总裁。创办《大共和日报》,鼓吹“革命军兴,革命党消”,先拥护袁世凯,后又反袁,曾被袁世凯幽禁。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成为社会名流。创办过《教育今语杂志》、《国华月刊》、《国学商兑》、《制言》等刊物。
章太炎是与梁启超齐名的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然而两人的政论风格迥然不同。章太炎的政论以渊博的古文知识作基础,典雅古朴,词句精炼,不尚浮华,但艰涩难懂,可读性不如梁启超的文章。章太炎为了争得言论自由而向恶势力进行毫不妥协斗争的精神,对新闻界有重大影响。他在苏报案和民报案中表现了革命的铮铮铁骨,历来为人称颂,成为“后生的楷范”。但他后期“既离民众,渐渐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受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是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鲁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