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15美学原理

联系实践,谈谈崇高的本质与现实意义。

题目

联系实践,谈谈崇高的本质与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崇高是基本的审美范畴,也是美的一种基本形态,其本质原是人的本质力量
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显现。
(2)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
(3)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4)崇高体现在社会生活领域,对推动和提高现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谈谈“崇高”的规定性。


参考答案: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实践主体能动性方面的崇高,表现为人格与首先行为中的强大威力。实践对象化领域中的崇高,表现为自然界事物状貌样态中的强大威力。康德曾把它们区分为数学的(数量的、体积的、空间的、静态的)与力学的(力量的、能量的、动力的、动态的)两类,实际上两者常交融并存。艺术作品可以把这两方面的表现融为一体,以人格心灵的崇高为内容,以物体景象的崇高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为凝炼集中。

第2题:

联系教育教学实践,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谈谈怎样有效地促进学习迁移。


答案:
解析:
学习的迁移现象广泛存在,不仅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也存在于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中。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促进学习更好的迁移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第3题: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从本质上看,优美的本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而崇高的本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矛盾对立。

A.矛盾对立

B.和谐统一

C.矛盾转化

D.和平共处


参考答案:B

第4题:

简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与德意志制造联盟及包豪斯学校建筑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并谈谈这些思想对中国当代建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正确答案: 联系:从建筑的根本原则(如材料的真实性、结构的诚实性、装饰的有机性,如对工艺和工匠的重视)出发,发展出新的设计方法,从而摆脱了折中主义,终止了对古代建筑一味模仿的状况;
区别:对待机器生产的态度不同(排斥vs.赞同)。
启示:当下的中国,很少从建筑的根本原则出发进行理论探索,没有能够发展出新的设计方法(停留在对于西方现当代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的简单模仿阶段);在大跃进式的城市化背景下,建筑生产的粗制滥造,导致我们的建筑产品没有国际竞争力;在这些方面,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特别是德意志制造联盟(从国家层面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美学价值)和包豪斯学校(能够面向创造性和工业化生产的建筑教育)的做法,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第5题:

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
1.六十年代----加强双基;
2.七、八十年代----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3.九十年代----素质教育;
4.新世纪-----语文综合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第6题: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答案:
解析: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互相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共性.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一,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第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第三,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第7题:

联系实际谈谈教育爱的价值及应有的实践把握。
1、教育爱的价值
1)伦理价值:这方面中心要阐述的是教育爱对教师自身道德修养、道德提升和增强教师人道性从教意识的意义
2)教育价值:这方面中心要阐述的是教育爱对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意义。
2、实践性把握要围绕怎样体现教育爱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效应来谈要坚持和体现教育爱的人道性;
教育爱的引导性;
教育爱的广泛性;
教育爱的理智性、纯洁性;
爱与言的结合性。

第8题: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B、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C、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D、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正确答案:A,B,C,D

第9题:

谈谈你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的认识。


正确答案: (1)内涵:
主张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恢心;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2)现实意义:
①进行启发式、开放式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满堂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积极鼓励学生,因材施教,进行理想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第10题:

崇高的本质


正确答案: 崇高的形式和内容常常显得非常大,大到超过了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以至我们理解不了它,控制不了它,掌握不了它。我们面对它,不是受震动,就是受惊骇,它始终高高地踞于我们之上。这样,我们做为人的本质力量,不能不受到压抑,遭到阻遏。但是,人不是自然的人,消极地匍匐在自然的面前,它有整个人类文化所蓄积起来的精神教养和人格理想,它以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野的
自然力量相搏斗,它自己的本质力量有了舒展和用武的场合,感到自己提高了,胜利了。这时,外在世界对它来说,不再是可怕的,而成了一个庄严的崇高世界了。这个崇高世界,事实上也是人被提高了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