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99生理学

简述突触传递有哪些主要特征

题目

简述突触传递有哪些主要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兴奋性突触传递的机理


参考答案:在兴奋性突触中,当神经冲动从突触前神经原传到突触前末梢时,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就释放出兴奋性介质。介质通过扩散作用传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提高后膜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通透性,尤其是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从而导致局部膜的去极化。许多兴奋性突触同时产生一排兴奋性后电位,或者单个兴奋性突触接连产生一连串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原把许多兴奋性电位总和起来,达到所需要的域值,才能发展成为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而进入兴奋状态。前一种情况叫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空间总和;后一种情况叫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时间总和。

第2题:

简述兴奋突触传递的机理。


参考答案: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a++,通道开放,突触间隙液中的Ca++顺浓度差扩散进入膜内,促使突触小泡释放某种兴奋性化学递质(如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素),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Na+、K+、CI-的通透性增大,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增大,使Na+快速内流,引起去极化,产生兴奋突触后电位(EPSP)。
单个EPSP一般不足以激发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只有在许多兴奋突触同时产生EPSP,或单个EPSP相继产生一连串EPSP时,突触后膜才把许多EPSP总和起来,达到所需的阈电位,便可触发突触后神经元的轴丘首先激发产生动作电位,并沿轴突传导,使整个突触后神经元进入兴奋状态。

第3题:

什么是突触?简述突触间信息的传递过程


参考答案:突触传递过程是指突触前神经元的信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过程。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使突触前膜去极化,膜对Ca++的通透性增加,膜外Ca++进入突触小体。在Ca++的作用下,一部分突触小泡移近突触前膜,通过出胞作用,将所含的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递质迅速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开放,改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由于离子的流动,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去极化或超极化)。突触后膜的这一局部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局部电位达到阈电位即可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改变(兴奋或抑制)。突触传递开始于神经冲动到达末梢,结束于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全过程包括Ca++内流、突触小泡的移动、递质的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后电位的产生等一系列的活动。

第4题:

简述粘菌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介于动物与真菌之间的一群生物:
①动物性:在生长营养期为裸露无细胞壁的多核的原生质团(变形体),其营养体构造、变形运动及摄食方式与变形虫相似。营养方式是吞食有机颗粒或细菌等固态食物。
②植物性:在繁殖期固着,产生具纤维素壁的孢子,具真菌性状。
(2)生境:大多生于森林中阴暗、潮湿的腐木、落叶或其它湿润的有机物上。
(3)大多数粘菌为腐生菌,无直接的经济意义,极少数粘菌寄生在经济植物上,危害寄主。

第5题:

突触在传递兴奋时有哪些特点?


正确答案:突触在传递兴奋时有单向传导、兴奋的总和及突触延搁等的特点。

第6题:

简述抑制性突触传递的机理。


参考答案:当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去极化Ca++,通道开放,突触间隙液中的Ca++顺浓度差扩散进入膜内,促使突触小泡释放某种抑制性化学递质(如甘氨酸),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对K+、CI-的通透性增大,尤其是对CI-的通透性增大,引起突触后膜超去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总和起来,使整个突触后神经元进入抑制状态。

第7题:

简述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
(2)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
(3)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第8题:

电突触和化学突触的异同点除外( )。

A、化学突触传递有易疲劳性,电突触没有疲劳性

B、化学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以及突触间隙构成,电突触没有突触间隙

C、化学突触传递有时间延搁,电突触传递没有时间延搁

D、化学突触传递主要是单向传递,电突触传递是双向传递

E、化学突触传递易受环境影响,电突触不易受环境影响


参考答案:B

第9题:

突触传递有何特征?


正确答案: 突触传递的特征为:①单向传递。②中枢延搁。③总和。④易疲劳。⑤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如酸中毒时神经元兴奋性降低,碱中毒时神经元兴奋性增高。⑥对某些药物敏感:如咖啡因、茶碱可增高突触后膜对兴奋性递质的敏感性,而士的宁则降低某些抑制性递质对突触后膜的作用,因而提高神经元的兴奋性。

第10题:

简述化学性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及机制。


正确答案: 按照突触传递信息对下一个神经元的作用,化学性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种。当兴奋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轴突膜去极化,膜外的Ca2+内流使轴突内部Ca2+浓度升高。这就引起突触小泡开始向着突触前膜方向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并发生破裂,通过胞吐作用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如果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的结果增加了突触后膜Na+、K+和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Na+内流使后膜去极化,这就发生了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的效应是使突触后膜去极化,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如果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的结果增加了后膜对Cl-和K+的通透性,尤其是Cl-的通透性,Cl-内流使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这样就使下一个神经元发生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