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试论中国的国际新秩序观

题目

试论中国的国际新秩序观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中国关于国际新秩序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主张国际新秩序应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那种以极少数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致治为基础的旧秩序,它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这种新秩序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第二,国际新秩序应该包括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两个方面,两者是密切关联、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第三,国际新秩序的核心是,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自主的,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
第四,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是,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任何国家尤其是大国不得干涉别国的内政,不应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强加干别国;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士完整,任何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或吞并它国领土,国际争端应当通过和平谈判合理解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以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国际关系中不得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国际事务应由世界各国平等参与协商解决,改革旧的国际经济关系,代之以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等价交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最后,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大作用,使联合国成为未来国际新秩序有效的控制机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论历史唯物主义秩序观。


参考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秩序观主要有以下几点主要内容。
首先,秩序的特殊性质取决于生产方式的历史个性。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秩序,任何社会的秩序都是该社会生产方式的内在本质的展开。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秩序是社会生产方式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而表现出来的形式,生产方式的历史个性决定着社会生活的基本面貌,也决定着秩序的社会性质。
其次,秩序的力量最终来源于生产关系的历史合理性。从直接的意义上说,一个社会的现行秩序能否在利益冲突的压力下免于崩溃,首先取决于国家机构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能否正常地发挥作用。但是,从终极意义上说,现行秩序能否维持以及国家机构体系和法律规范体系能否有效工作,要以现行生产关系是否仍然具有历史合理性为决定性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上,如果生产关系尚能适应生产力的水平,它就是不可取代的,它所需要的社会秩序也因此而同样是不可取代的。
再次,阶级社会中的秩序首先是阶级统治的秩序,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的秩序,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剥削和阶级之后,才能建立起来。在阶级分裂的条件下,这种秩序的存在,意味着统治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得到确认,意味着他们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优先的保护。即使这种秩序是以民主的方式和平等的自由权利表现出来的,其背后的资源不平等占有及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关系依然存在。


第2题:

试论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变迁的结果。它一方面反映了文化传统对专业实践和理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福利制度的演变对专业伦理的重塑。社会工作引入中国后,社会工作价值观也在被重塑和本土化,受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蕴含着深刻的福利思想,这在古代早期的典籍中就有详细地记载,比如《周礼》中提出很多思想就涉及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安福六个方面,而《大同篇》更是绘制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儒家传统强调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提出要注重“仁爱”。而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观念,它主张顺应自然,并宣扬人应尊重生命,主张个性自由。在民间流传很广泛的佛教则一贯强调“慈善、博爱、众生平等”。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和制度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中国历史上的民间慈善实践强调互助仁慈,推崇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尤其是家庭成为人们需求得以满足、困难得以化解的最可靠制度。除了以家庭为核心的系统外,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天下,都不同程度地强调推行仁政的重要性,各朝代都会在特定情形下(如发生重大天灾人祸时)为民众提供有限的救济。而民间也通过各种方式(主要是通过亲友、邻里、同乡等渠道)来救济穷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福利制度对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城乡二元结构也形成了分割的、有差异的社会保障体制,确保了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加快了社会保障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进程,提出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最近几年,政府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的改革,强调关注民生、执政为民,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政策,在社会救助、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政策干预,努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新时期的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和社会政策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也奠定了社会工作实践的基本价值观。

第3题:

试论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正确答案:

【答案】:(1)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的可用性,并且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的激活作用,即使在那些假设乍看起来可能似乎是错误的时候。
(2)应该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
(3)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
(4)学校应培养学生“经济地使用思想”。
(5)教育、发展学生理智上的忠诚。

第4题:

试论章太炎的“损上益下”的法律观


正确答案: 章太炎在立法、司法方面强调平等,保护下层民众权益。他主张“抑官伸民”、“抑强辅微”、“抑富振贫”,总起来说,就是“损上益下”以维护人民权利平等。
(1)“抑强辅微”的刑法主张。他认为,唐律的“十恶”之条,都维护特权,违反“平等”原则,应象五朝那样做到“重生命”、“恤无告”、“平吏民”、“抑富人”。
在量刑、刑罚等问题上,章太炎也提出一些独特主张:①“轻盗贼之罪”,并反对“以赃论罪”,他认为应按赃数同失主家财产的比例来定罪。②“轻谋反之罪”,“重谋判之罪。”前者旨在保护人民不受政府束缚,后者旨在保护民族国家利益,不受侵犯。③宽平省刑,关键是罪刑相称。
(2)“抑富振贫”的经济立法主张。章太炎的民事和经济立法的宗旨是“抑富强,振贫弱”,具体内容为:①均配土地。章太炎主张耕者有其田。②官办工厂。工商业应由国家经营,所得利润用于赈济贫弱。③限制继承权。④统一货币。⑤稳定赋税。总之,章太炎力图防止买办、官僚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利用政治特权发展官僚资本,操纵国计民生,力图避免资本主义社会贫富过于悬殊的流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革命派高涨的革命热情。
(3)“抑官伸民”的行政立法主张。章太炎主张在政治上以行政、立法、司法、教育分立为基础,制定“抑官吏,伸齐民”的行政立法。力图通过行政立法加强对官吏的法律控制,来伸张民权,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章太炎的“抑强辅微”,“抑富振贫”,“抑官伸民”的法律观,是他四权分立的总统制共和国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反对专制特权,保障民权,维护人民在政治、经济、法律上的平等权利方面,有很多积极因素。

第5题:

试论科学发展观。


正确答案: 一,科学发展观产生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GCD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经验,着眼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指的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首先,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扬弃民本与物本发展观基础上的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观演进中的一次质的飞跃。
2.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体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
3.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制定发展战略、实行发展政策、采取发展措施的实践运用中,要求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谋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主要内容有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与对外开放。
三,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的重大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表现。科学发展观不仅对丰富和完善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为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人民的发展权提供了根本方针。具有有三个方面。
首先,科学发展观提供了价值理念、指明了价值目标。发展观不仅关注人的生存,而且关注人在生存基础上的发展。
其次,科学发展观拓展了发展观的范围、完善了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再次,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发展观的实现途径。发展观的贯彻实施,既有赖于主体自主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又离不开国家的保障、调节与干预。

第6题:

试论西塞罗的国家观。


参考答案:在《论共和国》一书中,西塞罗对国家进行较为细致的论述,并对国家做了著名的定义。 “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 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 ”他指出,国家属于人民,为人民所有。由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物或共同财产为“共和国” 。国家依法管理。法律的纽带是国家的实质。

第7题:

论述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并分析其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的国际新秩序的区别。


正确答案: 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⑴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行之有效的原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国际新秩序应该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两个方面。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合理改革联合国机构,照顾发展中国家利益,使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解决人类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
⑵美国的世界新秩序
①确立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
②重视西方联盟的作用,加强与西方盟国的“伙伴关系”,“共同分担责任”和“行使权力”。
③以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为基础,并使之“在全世界盛行”和“开花结果”。
④加强同俄罗斯的合作,争取其它国际力量的配合。
⑤建立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安全体系,消除危及美国利益的各种威胁,利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美国利益服务。
日本和欧洲也提出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发达国家的这些构想(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述,但要把握其实质),在具体内容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旧秩序的变种,是要建立一个以西方大国利益为基础的,由西方大国领导的,以确立西方模式、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目标的“国际新秩序”。因此遭到了世界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反对。至于它们之间的分歧,主要原因在于各自争夺建立所谓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导权。
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际新问题上不同: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继续维护旧秩序,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是代表了人类社会的正义和进步,得到了世界广大发展中同家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第8题:

试论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正确答案: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第9题:

试论述当今世界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主张及其实质。


正确答案: 一、美国的主张:主张建立由美国主导的,以美国为模式的“自由世界”和以“力量均衡”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其实质是维护旧秩序,扩大既得利益,建立“单极”世界
二、西欧、日本的主张:
1.反对“单极”世界,要求分享领导权
2.在美日欧主导下建立新秩序
3.以西方价值观作为未来新秩序的基础实质是反对“单极”世界,维护旧秩序,并扩大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
三、苏、俄的主张:霉素是影响国际事务的决定性因素。
1.美苏主宰世界
2.巩固超级大国地位
3.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新秩序
4.俄罗斯要取代苏联成为发挥决定性因素的大国实质是反对“单极”世界,反对美日欧“三极”世界,强调苏、俄的大国地位
四、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主张:
(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内容包括:
1.各国向右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的平等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监制关和社会经济制度强加于别国。
2.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模式
3.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进行有效的控制
4.发达国家影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技术、经济体援助时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
5.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在国际生产、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作出必要调整和改变
(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内容包括:
1.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都有权参与国际事务,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谋求霸权和强权政治
2.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3.各国应本着平等互利原则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互利合作
4.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和平方式坚决国际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第10题:

试论朱熹知行观理论价值


正确答案: 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义的。荀子、墨子等是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可概括为行先于知。老子、朱熹、王阳明等是唯心主义知行观的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知先于行。与传统儒家的观点一致,朱熹的知行观主要强调的也是道德的践履问题,而不是认识的来源问题。朱熹在其知行观中,继承并且发展了程颐的“知先行后说”,提出知轻行重、知行互发并进的新观点。在朱熹看来,知与行自然不能合而为一,但可以通过真知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按照朱熹的真知思想,人若能格物穷理达到认识的高度灵明,明确把握性理而形成真知,真知必然、自然能将自身转化为现实实践,可是对于“真知何以必能真行”的理论问题,他也只是强调“真知未有不能行者,”知行并行,相资为用,认识到知行并举,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认识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据此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指导实践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种效果: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遭到失败。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