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

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主张是()A、君主立宪B、五权分立C、权能分立D、君主专制

题目

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主张是()

  • A、君主立宪
  • B、五权分立
  • C、权能分立
  • D、君主专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梁启超法律、道德“相须为用”的主张


参考答案:

梁启超在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上,坚持法治和人治不可偏废,法律、道德“相须为用”的观点: 
(1)他反对人治,认为人治弊端重重:
①人治是以某一人或某几人为转移。个人发挥作用的时间短、范围小,而法治发挥作用的时间长、范围广。
②人治是一种贤人政治,遇贤君则国治、遇昏君则国乱,而世上贤君少于昏君。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国家大、政务繁,没有那么多贤人。 
(2)同时他反对只靠法治:
①人能制法、非法能制人。法要由人来制定,而制法者的“德”与“智”很重要。有德有智者才能制定出“善法”。有“善法”才有“善治”。
②徒法不足以自行,有善法,然后有善治,而“善法”要靠人来制定,又要靠人来实施。因此,法治和人治必须统一。 
梁启超还指出,“法不能独立”,如果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再好的法律也如同废纸一张。他认为,道德具有社会制裁力,法律具有国家制裁力,两者要“相须为用,莫可偏废”。法治只有辅之以道德教育,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启迪人们的自治能力。因此,要注意道德对法制的作用。他也反对把法律和道德混为一谈,他同意“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的说法,认为法与礼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


第2题:

梁启超关于造就“新民”的主张是什么?


参考答案:梁启超撰写《新民说》,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公德”“国家思想”“权利义务思想”以及“自由”“自治”“进步”“合群”“尚武”等品质。

第3题:

在文艺思想上,沈从文主张文艺脱离政治,与当时进步作家是不同调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董仲舒在政治思想上主张()。

  • A、天人合一
  • B、君权至上
  • C、礼刑并用
  • D、实行仁政

正确答案:A,B

第5题: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在教育思想上的共 同点。


答案:
解析:
其共同点有:①论教育作用、目的:重视教育作用,认为教育兴衰维系国家的前途命 运,倡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经世致用 的人才。②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 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以新的学 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③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 为孩子办新式学校,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合乎儿 童年龄特征,同时涵盖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 育。④要求解放妇女,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倡导 妇女教育。⑤设立师范学堂,发展师范教育,培 养急需师资。⑥提倡“西学”,学习西方的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认为“以治西学为当务之急”。

第6题:

在教育宗旨问题上,梁启超主张通过教育培养

A.政治家B.学术人才

C.新国民D.实业人才


正确答案:C

第7题:

在梁启超看来,教育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他明确 地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并始终坚 持“民智”即“民权"的主张。


答案:错
解析:
这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为转移,他说:“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 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 第一义。”梁启超思想的突出之点是在维新变法 期间,即明确地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 来,为"兴民权”而“开民智”。但是,戊戌政变之 后,他又意识到“民智”与“民权”间又不能绝对 地画等号,认为教育既能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 识,亦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从而放弃了“民 智” 与“民权”的主张。

第8题:

梁启超重要的政治法律思想著作是()

A.《新学伪经考》

B.《先秦政治思想史》

C.《大同书》

D.《春秋董氏学》


参考答案:B

第9题: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在教育思想上的 主要特点。


答案:
解析:
其主要特点有: (1)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兴衰维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倡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2)主张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以新的学校体系代替科举制度。 (3)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为孩子办新式学校,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合乎儿童年龄特征,同时涵盖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4)要求解放妇女,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倡导妇女教育。(5)设立师范学堂,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急需师资。(6)提倡“西学”,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认为“以治西学为当务之急”。

第10题:

谭嗣同热切响应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和文学主张,他的政论散文()也是非常典型的“报章文体”。

  • A、《仁学》
  • B、《少年中国说》
  • C、《变法通义》
  • D、《经世文编》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