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

评述韩非法、势、述结合的思想

题目

评述韩非法、势、述结合的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评述司马迁的历史思想。


参考答案:

“通古今之变”所包含司马迁的思想。①《三代年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勾勒各个时代特点,反映出司马迁各个阶段特点。②司马迁提出历史变化和历史进化观点,他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陈旧的政策法令会造成各种弊病,社会要前进就必须改变旧制,荡涤积弊,他一再提出“承敝通变”的命题,给予历史变革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以积极的评价,司马迁不仅认为历史是在变化而且肯定历史是在进化的。
“究天人之际”所包含司马迁的思想。
天与人之间治乱兴衰关系:司马迁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天命论和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他认为天人感应确实是存在的,但他的思想主流是天人相分,他认为天道与人世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他对感应、灾祥的迷信说法表示大胆怀疑,司马迁对当时奉行封禅祭祀,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进行了深刻揭露,司马迁认识到人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根本作用,在记述重大事件时总是刻意描写人世的作用,在进一步他注意到了人心向背的历史作用。


第2题:

()的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对秦法制极大影响。


参考答案:韩非

第3题:

评述“公平价格”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参考答案:

奥古斯丁提出了公平价格的概念。他说,我知道有这样的人,当他购买抄本时,看见卖主不知抄本的价值,而他却自然而然地给卖主以公平价格。他的公平价格思想后来为中世纪教会作家所继承和发展。阿奎那接受了马格努关于公平价格的思想,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确定商品的“公平价格”时,他提出要考虑成本,而同时又把买卖双方对商品的主观评价、需求情况、风险等作为“公平价格”的因素,还提出售价应照顾出售者的身份和生产水平。


第4题:

下列对述评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属于新闻综述的范畴
  • B、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述评结合
  • C、从篇幅上看,往往述多于评,但其重点是评,目的是为了评,述是为评服务的
  • D、主要是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正确答案:B,C,D

第5题: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强调什么相结合

A.道、术、势 B.法、术、势 C.道、法、势 D. 道、法、师

答案:B
解析:

第6题:

洛克的分权思想评述?


参考答案:洛克认为国家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立法权最高,但不是专断的权力,立法权在最大范围内以不超过社会的公众福利为限度。执行权和对外权权力应该合在一起,交由君主掌握,立法权和执行权必须分开,立法权由代表人民的国会行使,执行权和对外权必须从属于立法权。立法权只是相对于执行权和对外权才是最高的,人民有权运用革命的手段建立新的政府,但他并没有得出人民主权的结论,一方面提出人民革命权,一方面又把最高权力交给议会,实际上是议会主权。
分权理论的提出,是洛克对西方政治思想的重要贡献,第一次为资产阶级用民主形式组织国家提供了论证,集中地表达了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对国家和法的基本认识,并为以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其后的法国启蒙运动和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斗争和政治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代,分权原则已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中一种主要原则。

第7题:

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也是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
(3)论学制。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系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对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相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企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它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粱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中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梁启超有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

第8题: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者是:()

A、老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


参考答案:D

第9题:

()将法家诸人的精华加以提炼整合,形成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正确答案:韩非

第10题:

文献综述的()字一般不仅是讲述还要有评述性。

  • A、文
  • B、献
  • C、综
  • D、述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