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

如何有效地运用批评惩罚?

题目

如何有效地运用批评惩罚?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般而言,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是(  )

A.惩罚
B.表扬与奖励
C.批评与指责
D.失败

答案:B
解析: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奖励和惩罚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具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反作用。失败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性。

第2题:

下列批评惩罚法的运用不正确的是()。

  • A、批评惩罚一爱心为基础
  • B、批评惩罚就事论事,客观公正
  • C、批评惩罚要及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 D、体罚是必须的

正确答案:D

第3题:

结合教育实际论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是小学德育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学生良好的 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给予肯定,使之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巩固,学生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 惯也必须给予否定的评价,学生才能明辨是非,找到努力的方向。教师应该合理使用,如果使 用不当,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
因此,在使用这一方法时,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要做到公正合理,切合实际。教师要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当学生确实表现好时,就给予 恰如其分的表扬或奖励;当学生确实有错误时,才给予适当的批评或惩罚。同时还要注意表 扬、奖励学生时,要进一步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建议,或指出他们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利于在 今后加以改进,批评或惩罚学生时,不要全盘否定,还要耐心鼓励;指出其努力的方向。 (2)要得到学生集体的支持。只有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集体对个人的评价相符合,并得到学生集体舆论支持时,才会产生既教育个人,又教育集体的教育力量。特别是一些比较 重要的奖励和严重的惩罚,最好先在学生集体中进行充分酝酿讨论,有了群众基础才进行。
(3)要恰如其分并有教育意义。过多地运用奖励就不能使学生或集体感到光荣,容易使学 生对奖励产生满不在乎和无所谓的心理状态。运用惩罚更要慎重。学校中的惩罚是通过对学 生施以处分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必须承担犯错误的责任和后果,从而对自己、对其他学生都有 所警戒。由于惩罚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它的副作用大,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因而,除非犯 错误的性质和情节节分严重,不进行处分不足以警戒而外,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使用。教育 法规和职业道德都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也不能以劳动或罚款作为惩罚手段。

第4题:

惩罚是运用在一般性的缺点、错误、过失上,批评则是运用于性质和后果较为严重的缺点、错误和过失上。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什么是批评惩罚?如何恰当地使用批评惩罚?


正确答案: 1.批评惩罚,是对孩子的不良思想、行为、品德给予否定的评价,使孩子认识自己思想、行为、品德上的错误,促使其克服、纠正和根除不良的思想、行为和品德。
2.使用惩罚时要注意辨别孩子错误行为的性质,把握批评、惩罚的尺度,注重批评、惩罚的方法,把握批评、惩罚的最佳时机,用表扬辅助批评,在批评中体现爱心,禁止体罚与变相体罚。

第6题:

如何有效地运用批评惩罚效果才会好呢?


正确答案: 1.必须端正批评与惩罚孩子的目的;
2.批评与惩罚必须公平合理,恰如其分;
3.批评要讲究艺术;
4.惩罚不是体罚;
5.适当的使用“自然后果处罚法”。

第7题:

如何运用批评惩罚,效果才会好呢?


正确答案: 第一,首先必须端正批评惩罚孩子的目的
第二,批评惩罚必须公正合理,恰如其分
第三,批评要讲究方式方法
第四,惩罚不是体罚
第五,正确对待和运用“自然后果的惩罚”
第六,运用惩罚手段要慎重

第8题:

如何运用好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答案:
解析:
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影响表扬批评、奖惩效果的心理因素:过去接受表扬批评的历史,奖惩运用的次数、学生内心深入的程度、实施者是否有权威、影响师生关系如何等。
(2)表扬与批评的原则:教育有效性原则、客观性原则、适宜性原则、非成人化原则、机智性原则。
(3)正确运用惩罚:惩罚要少用慎用,要尊重学生人格,惩罚要在说理的基础上进行, 惩罚要考虑情境,惩罚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不能滥施惩罚与变相体罚。

第9题:

试述家庭教育中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的具体要求。


正确答案: 1、明确目的,立足教育。
2、公正合理,恰当适度。
3、及时强化,讲求实效。
4、保持一致,形成合力。
5、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6、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7、慎用惩罚,禁施体罚。

第10题:

分析领导者如何正确运用批评艺术?


正确答案:1.批评要弄清真相,实事求是,依据客观真实,绝不冤枉人;
2.批评要对事不对人,不存偏见;
3.批评要分析情节,理解动机;
4.批评要把握时机、地点、场合,注重效果;
5.批评要区分对象,不同对待;
6.批评要不讽刺挖苦,不伤自尊,不侮辱人格;
7.批评要不翻旧账;
8.批评要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9.批评要分析性质,确定范围;
10.批评要允许申辩;
11.批评者要主动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