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纲要

什么是碳-14测年法?

题目

什么是碳-14测年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碳-14测年法是一种利用碳元素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测定古代遗存年龄的方法。自然界中碳元素有3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碳-12、碳-13和放射性同位素碳-14。宇宙射线在大气中产生放射性碳-14,并能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后进入所有活组织,先为植物吸收,后为动物纳入。只要植物或动物生存着,就会持续不断地吸收碳-14并在机体内保持一定水平。当有机体死亡后,便停止呼吸碳-14,其组织内的碳-14便以5730年为半衰期开始衰变并逐渐消失。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其剩下的放射性碳-14含量,就可推断出它的年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碳十四测年法原理


参考答案:

每隔5730年,死亡后的生物体内碳十四的含量减少一半,即碳十四的半衰期为5730年。即减少1/2代表距今5730年;减少1/4代表距今2865年;减少1/8代表距今1433年。


第2题:

各种测年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测年范围,放射性碳(14C)法和热释光(T1)法的测年适用范围分别为( )。

A.200~50000年和100~1000000年
B.200~50000年和1000~1000000年
C.1000~50000年和100~1000000年
D.5000~50000年和100~1000000年

答案:A
解析:
电子自旋共振(ESR)法的适用范围为1000~100000年,铀系不平衡法的测年适用范围在5000年到35万年。

第3题:

“炭14”测年法是哪国科学家发明的()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参考答案:C

第4题:

测量对象为火山岩的测量方法是()

  • A、碳十四测定法
  • B、铀系法
  • C、铝铍埋藏测年法
  • D、钾氩法

正确答案:D

第5题:

常用的活断层测年方法,但每种测年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测年范围,放射性碳(C)法和轴系不平衡法的测年适用范围分别为()

  • A、200~50000年和100~1000000
  • B、200~50000年和5000~350000年
  • C、1000~50000年和100~1000000年
  • D、5000~50000年和100~1000000年

正确答案:B

第6题:

考古学中用同位素碳-14测年法测量古生物的年代,碳-14每隔一定的时间质量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如果以m表示碳-14的质量,t表示时间,碳-14的初始质量为,那么碳-14的质量m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是下面的_______。

A.如上图所示
B.如上图所示
C.如上图所示
D.如上图所示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本题考查元素的半衰期问题。
第二步,明确元素的半衰期概念。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叫半衰期。原子核的衰变规律是:N=

其中:N0是指初始时刻(t=0)时的原子核数,t为衰变时间,T为半衰期,N是衰变后留下的原子核数。所以衰变的图形应该是指数方程,是连续的。注意:原子核无时不刻不在进行衰变,只不过在半衰期的时刻数量变为原来的一半,而非在某一时刻整体突然衰变,D项不符合。
因此,选择B选项。

第7题:

常用的活断层测年方法,但每种测年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测年范围,放射性碳(14C)法和轴系不平衡法的测年适用范围分别为( )

A.200~50000年和100~1000000
B.200~50000年和5000~350000年
C.1000~50000年和100~1000000年
D.5000~50000年和100~1000000年

答案:B
解析:
常用测年方法的适用范围分别为:放射性碳(14C)法为200~50000年,热释光(T1)法为102~106年,电子自旋共振(ESR)法为103~106年;铀系不平衡法为5000~35万年,钾-氩(K-Ar)法为104~109年,裂变径迹(FT)法为102~109年。

第8题:

测量对象为火山岩的测量方法是()

A.碳十四测定法

B.铀系法

C.铝铍埋藏测年法

D.钾氩法


参考答案:D

第9题:

“炭14”测年法是哪国科学家发明的()

  • A、英国
  • B、法国
  • C、美国
  • D、德国

正确答案:C

第10题:

可供14C测年的物质种类比较多,有()、淤泥、腐殖土、珊瑚、贝壳、骨头以及次生碳酸盐等。

  • A、岩石、矿物
  • B、砂、砾石
  • C、水、气
  • D、木头、木碳、泥炭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