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

简述简评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题目

简述简评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是王守仁提出的儿童教育思想。()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对

第2题:

简述王守仁在儿童教育上的主要见解和主张。


参考答案:

王守仁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尤其要根据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特点,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基于这一思想,他对儿童教育提出了以下改革主张:在教育方法上,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教学内容上,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教学活动要注意多种形式搭配进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张分班教学。


第3题: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具有自然主义色彩。()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

第4题: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明代王守仁有着独特的教学思想。(1)“致良知”与教育作用。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用“心学”的观点来阐明这一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是以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作为伦理道德观念的良知是与生俱来的,不能自学,不教自会,它是人人所具有的,不分圣愚,而且不会泯灭。但是良知在与外物的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即良知常被物欲、邪念所蒙蔽,就像明镜常为尘埃蒙蔽而失去光亮一样。所以,教育的作用在于除掉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去“明其心”。这就是说教育是“致良知”或者说是“学以去其昏蔽”的过程。王守仁认为人人都有良知的思想,说明人人有受教育的天赋条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去恶为善。(2)“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王守仁认为儿童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力、身体、智力等方面都在发展过程之中,并且“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教学必须考虑到这个特点,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就针对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他把这种量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限度。首先,不顾及儿童实际能力,将高深知识灌输给他们,就像一桶水浇在幼苗上,毫无益处。教育的功劳就是随时扩充,掌握住“勿助勿忘”的分寸;其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再次.教学留有余地,顺应儿童性情,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会因为学习艰苦而厌学。“随人分限所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因材施教,施教的分量内容以及方法都要因人而异,起到“益精其能”的效果;第二,对于每个人而言要循序渐进,教学的分量应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基础,在“分限”内恰到好处的施教。可见,这一原则承认人的差异,承认教育的作用,把教学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3)论教学。①教育内容:王守仁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的均可作为教学内容,读经、习礼、写字、弹琴、习射等,都要学习。其中写字、弹琴、习射等帮助陶冶人的本心。教育内容上王守仁提出一个著名的“训蒙教约”,训练标准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王守仁认为,读书不能迷信书中的东西,认为‘《六经》皆史”而已,这并不表示王守仁反对读书学习。他认为读经的目的是要通过经书的理,来启发自己的良知。②教学方法:在修养方法方面,强调“事上磨练”,就是结合具体事物,在实际中锻炼自己的修养。这里的“事”指“人事”。(4)论儿童教育。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①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及儿童的身心特点,把儿童当作小大人是致命的弱点,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视儿童为囚犯,学校为监狱。②主张儿童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性情。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对待儿童就应该像对待小树苗一样,给予春风细雨的呵护。③教育方法:采用“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督”“责”“罚”的方法。④教育内容:发挥各门课程多方面的作用,歌诗、读书、习礼、都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应该加以综合的运用。⑤程序:主张动静搭配,体脑并用,精心安排课程,使儿童既得到道德熏陶,又能学到知识,锻炼身体。⑥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教学应量力而行,盈科而进,因材施教。尽管王守仁进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是他开始主张顺应儿童的性情,依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使儿童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得到发展,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第5题: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答案:
解析:
王阳明“心学”,特别体现在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和主张上,因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儿童教育更应搞好。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等文中相当集中而深刻地论及儿童教育问题。主要有以下内容:(1)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王阳明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他认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只注重读书考试,对儿童一味要求约束而不知正面引导,期望其聪明却不知用善法来培养。甚至用种种惩罚手段,对儿童就像囚犯一样,这样儿童也必然将学校看作是监狱.将师长看作是仇敌,靠说谎来掩饰其顽皮,靠逃学来满足其游玩的意愿,结果是教育的失败。(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有鉴于儿童教育中的严重问题,王阳明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儿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而厌恶约束,因此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注意顺应儿童的性情,激发儿童的兴趣,以诱导、启发,来代替“督”、“责”等传统手段。(3)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王阳明多次强调要“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儿童的认识水平和限度。他以走路为喻,婴儿只能扶着墙壁学习站立、移步,幼童可以在庭院中走、跑、跳、登,成人则可以出远门旅行千百里。儿童处于“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身心发展时期,学习必须是循序渐进,负担一定不要过重。要使儿童经常保持精力有余的状态,这是十分有价值的观点。王阳明主张因材施教。他说:“人资质不同,施教不可躐等。”教学就像治病一样,“初无一定之方”,根据病人体质、病情,“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王阳明的因材施教不仅要避短,而且要扬长。他说:“圣人教人,不是束缚他通做一般,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有尊重和扶持个性发展的倾向,态度更为积极。(4)教学活动的多样化针对儿童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王阳明主张教学应该力求生动、多样化。要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程多方面的教育作用。王阳明还制定了一个日课表,将每天的功课按考德一诵书背书一习礼或课仿一诵书讲书一歌诗的次序安排。歌诗还分班组或全体同时进行。这样的教学安排可谓动静交替,使儿童不至于感到过于单调和疲劳,有助于保持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比起传统教育一味地读书背书来,确实是耳目一新,充分注意到儿童的身心特点。总之,王阳明从良知说出发,对封建传统儿童教育进行猛烈的抨击,指出当时对待儿童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使得儿童“视学校如囹狱而不肯入,视教师如寇仇而不欲见”,认为教学要引起儿童乐学情绪,要求教育儿童从积极方面人手,要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的方法进行教育。同时认为,儿童教育要符合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使他们在德智体美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这也反映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

第6题:

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王守仁认为儿童阶段人私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儿童教育更应抓好。王阳明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认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对儿童一味要求约束而不知正面引导。有鉴于儿童教育中的严重问题,王阳明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强调儿童的教育要循序渐进,注意教育活动的多样化。


第7题:

评述王守仁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首先,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其次,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第三,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王守仁提出了四个基本主张,即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省察克治、贵于改过。第四,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比较集中地阐发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即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提出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教学中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等。王守仁教育思想中包括了很多积极因素,值得我们学习:第一,从“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出发,肯定了人人都应受教育,并强调了教育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第二,在当时士人“皆驰骛于记诵辞章”,重功利而轻修养的社会风气中,重新强调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第三,对于道德教育的某些主张,反映了学校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我们是有启发的。第四,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施教,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是难能可贵的。

第8题:

简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观。


参考答案:王守仁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其主要内容体现在:
①对当时儿童教育的批判。王守仁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指出当时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每天只是督促儿童读书习字,责备他们修身,但不知道用礼义来引导;想使他们聪明,但不知道用善德来培养。对待儿童用鞭打,用绳缚,就像对付囚犯一样。他认为这种儿童教育的结果,往往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②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王守仁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儿童自然就能不断长进,就好比时雨春风滋滑草木一样,日长月化,生意盎然,而不是如冰霜剥落,生意萧索。
③儿童教育的内容。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和“读书”教育,是为了培养儿童的意志,调理他们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其鄙吝,化除其粗顽,让他们日渐礼义而不觉其苦,进入中和而不知其故,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④“随人分限所及”的原则。“随人分限所及”的原则,即量力施教。王守仁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不可躐等。

第9题:

试比较朱熹、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1)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①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他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 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论述的。他认为教育的 作用在于“变化气质” “明明德”,以实现 "明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②论"小 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朱熹把小学教 育和大学教育看作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 “教事”,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理”,注意 到了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 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③教育原则与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 “学思力行’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2) 王守仁的主要教育思想:①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 “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认为教育作用是“明其心”。②关 于儿童教育思想:他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从 “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教育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凡 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其教育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此外,他强调教育要 “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3) 二者的异同点:①王守仁和朱熹一样都认为“理"是存在的,都把“理”作为宇宙的本体,把“理”当作封建等级制度和 封建教育的根据。所不同的是,朱熹认为 “理在心外”,“性即理”;而王守仁则认为 "理在本心”,“心即理”,在内不在外c ②朱熹认为,圣人教训具在经书,为学之道 必须穷理,穷理必须读书。而王守仁则认为 经书是“常道”,即永恒而普遍的道理,然其根源仍在本心,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 本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

第10题:

提出“自然教育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

A王守仁

B颜之推

C顾炎武

D朱熹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