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

简述朱熹的“分段教育论”。

题目

简述朱熹的“分段教育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朱熹关于教育阶段的划分和主要教育内容。


参考答案:

朱熹在总结古代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把学校教育明确划分为大学与小学的两个阶段,并规定了大、小学各自的入学年龄及教学内容。他在《大学章句序》中指出:人生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小学明其事,大学明其理。朱熹亲自编写《小学》一书,作为小学基本教材。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儒家经典,兼学史书、诸子文选等。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重新作了集注,写了序言。他认为,《四书》是大学的基础读物,是探究圣贤之学的门户,必须首先学懂《四书》,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五经》。朱熹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代以后,成为历代封建官学的法定教科书,也是科举考试的共同必考内容。


第2题:

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和教育事业。他还编撰了很多书籍,其中影响最广、最深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材,其地位甚至高于《五经》,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长达数百年。(1)在教育作用上,朱熹认为:宇宙是由“理”和“气”两种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第一性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人性的主流,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每一个人所秉受的气质之性各不相同。圣人之性清明至善,没有丝毫昏浊,不教而自善。贤人之性次于圣人,通过教育也可达到“无异于圣人”的地步。中人之性则善恶混杂,界于君子和小人之间,“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这是继承发展了董仲舒和韩愈“性三品”的学说。此外,朱熹还认为人心也与人性有关,就一般人的内心而言,都有“人心”和“道心”两种成分。“道心”体现天理,“人心”体现人欲,“道心”被包含在“人心”里面,是隐性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让“道心”显现出来,也就是把“天理”突出出来,把人的私欲藏起来,这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使“人心”服从“道心”。这个过程也就是“明人伦的过程。(2)朱熹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则是对小学和大学的划分。人生8岁人小学,15岁人大学。小学和大学是不可割裂的两个学习阶段,即都是为了体认天理的,只是内容程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其事,大学明其理”。小学是为大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小学教育被比作“打坯模”,强调要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大学要“明理”,是“加光饰”的阶段。小学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编写《小学》《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大学学习“四书”“五经”,以自学为主。(3)朱子读书法也是朱熹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朱熹去世后,他的弟子门人将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和见解整理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六条内容如下: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己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综上所述,朱熹的教育思想虽然带有浓厚的理学倾向,客观唯心主义色彩浓厚,但他对教育作用的重视是值得肯定的;此外,对小学和大学的划分是教育史上的一个贡献,并为各个阶段整理了相应的教材,应该说是对历史的一种极大的贡献,“四书”在后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过“五经”,这也反映出了朱熹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最后,朱子读书法的六大要点对我们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启示,在教育史上流传甚久。

第3题:

以下属于朱熹幼儿教育思想的是()

A.“学其事”的教育目的论

B.“打坏模”的教育环境论

C.“以事教”的教育内容论

D.“行为重”的教育方法论


正确答案:ABCD

第4题:

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我国古代自然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朱熹
  • B、张载
  • C、周敦颐
  • D、王守仁

正确答案:D

第6题:

简述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


答案:
解析:
朱熹提出了五条道德教育的方法,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1)立志。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重要。"学者大要立志,才学 便要做圣人,是也。” (2) 主敬。其具体内容是:培养严肃的或 不放肆的道德态度,培养人谨慎小心的道德态度,培养精神专一或始终一贯的态度: 他说:“敬者守于此而不易之谓”"敬是始 终一事”。 朱熹是十分重视主敬的功夫的,他认 为这是培养严肃的、谨慎的、一贯的精神态度,贯穿整个修养过程的始终。所以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 不可顷刻间断”。有人问:"敬何以用工?” 即怎样做敬的功夫呢?他答道:"只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3) 存养。“存养”就是“存心养性"。朱 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故需要用 "存养”的功夫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 (4) 省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朱熹指出:“凡人之心,不存则亡。”为了使人心不“沦于亡",做事不 “陷于恶”,就必须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 检查。 (5) 力行。朱熹十分重视“力行”,他要求 将学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道德行为

第7题:

提出“自然教育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

A王守仁

B颜之推

C顾炎武

D朱熹


A

第8题:

阐述朱熹的教育作用论。


参考答案:

朱熹的理学教育作用论: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因素构成的,理是精神性的范畴,是创造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目的,气是物质性的范畴,是构成万物的材料,也是理的载体。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封建的人伦就反映了天理的内容,明人伦就是体认天理,穷尽天理。自然万物都含有一定的理,依靠人本能的心灵之知,通过接触,体认事物,了解掌握事物的规则,这个认知过程叫“即物穷理”教育作用一是“教化之行,挽中人而进于君子之域,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堕于小人之涂。”教育作用二是使“道心”支配“人心”也就是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过程,就是“复性”。


第9题:

下列属于朱熹幼儿教育思想的观点的是()。

  • A、学其事”的教育目的论
  • B、打坯模”的教育环境论
  • C、以事教”的教育内容论
  • D、行为重”的教育方法论
  • E、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正确答案:A,B,C,D

第10题:

提出“自然教育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是()。

  • A、王守仁
  • B、颜之推
  • C、顾炎武
  • D、朱熹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