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学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末期,趁清政府败局已定,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随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C、《马关条约》D、《黄埔条约》

题目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战争末期,趁清政府败局已定,非法窃取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随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 A、《南京条约》
  • B、《虎门条约》
  • C、《马关条约》
  • D、《黄埔条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规定割让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参考答案:C

第2题:

1895年中国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的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中日北京专约》

D.《南京条约》


正确答案:A
75.A【解析】1895年中国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第3题: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香港

B.台湾

C.澳门

D.崇明


参考答案:B

第4题:

1895年,中日间签订的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的条约是()。

  • A、《辛丑条约》
  • B、《北京条约》
  • C、《天津条约》
  • D、《马关条约》

正确答案:D

第5题:

清政府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的条约是(  )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瑗珲条约》
D.《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马关条约》内容的掌握.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后由于俄、德、法干涉,清政府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因此,备选项D为正确答案.

第6题: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A.辛丑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参考答案:B

第7题: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利甩和管辖钓鱼岛。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署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钓鱼岛等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一并被割让给日本。1941年12月,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宣布废除中日之间的一切条约。日本投降后,依据有关国际文件规定,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应与台湾一并归还中国。这些茵际文件是

A.《波茨坦公告》
B.《开罗宣言》
C.《日本投降书》
D.《德黑兰宣言》

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内容既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二章台湾问题的由来,又与时政内容相关,是一道记忆性试题。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复活,刻意篡改历史,妄图侵占中国钓鱼岛。中国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向世人展示钓鱼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实质。1895年日本通过甲午侵略战争从中国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有关国际条约明确规定将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发表《日本投降书》,此后,台湾回归中国,中国政府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D选项没有涉及钓鱼岛问题,D选项是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宣言,没有涉及中国钓鱼岛问题。正确答案是ABC。

第8题:

:1895年中国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的条约是( )。

A. 《马关条约》 B. 《辛丑条约》 C. 《中日北京条约》 D. 《南京条约》


正确答案:A

第9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清政府与日本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给日本。

A.辽东半岛
B.澎湖列岛
C.香港岛
D.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

答案:A,B,D
解析: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1842年8月中英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

第10题:

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曾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割占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

  • 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