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试评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历史意义。

题目

试评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由美英苏中法等国倡导建立的,它的建立使世界各国在反抗德意日等轴心国的侵略中形成一个统一战线,各国相互支持联合作战,加速了轴心国集团的灭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和影响.


答案: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使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反法西斯战争使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发展了十月革命的成果。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亚非拉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军事上的需要,使交战各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克敌制胜的武器。例如,在核裂变发现以后短短的六年时间里,美国就爆炸了原子弹。随着原子弹的试制成功.人类从此进入了核时代。总之,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2题:

在共产国际七天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任务的是()

  • A、列宁
  • B、斯大林
  • C、毛泽东
  • D、季米特洛夫

正确答案:D

第3题: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建立标志是()

A.《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参考答案:C

第4题:

试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①形成: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政治路线和基本策略。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特别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要独霸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抛弃过去的成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久﹐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形成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举行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论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路线和策略﹐批判了党内“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
1936年5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声明愿意与一切进攻红军的武装部队停战议和﹐一致抗日。8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书中国国民党﹐提议国共两党结成抗日统一战线。9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向全党发出《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主动调整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改变过去“抗日反蒋”的口号﹐确定“逼蒋抗日”的总方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当时在西北进攻红军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西北军将
领杨虎城实现了停战﹐并结成了共同抗日的同盟关系。同年12月12日爆发了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迫使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内战﹐从此初步形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决议案。“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推动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②特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上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着新的历史特点。
(1)它的成分极其广泛复杂。因为这个统一战线的任务和目标是团结全民族,反抗侵入国土的日本帝国主义。因此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中小地主、甚至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当权派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这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空前未有的。
(2)它是以国共两党的两个政权、两个军队合作为基础的。一个是国民党领导的全国政权和军队,一个是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政权和军队。其中,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和抗日根据地是它的中心支柱。这种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突出的特点。
(3)这个统一战线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没有一个统一战线的正式机构。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共产党曾先后提出成立“民族联盟”,实行“党内合作”、成立“国共两党委员会”等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提出《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民族统一纲领草案》、《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协定草案》等作为国共合作抗日的共同纲领,但均为蒋介石所拒绝。最后,双方不得不采取一种特殊的方式,即没有成文,不固定,遇事协商,临时解决两党有关的问题。
总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国共两党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由于没有一个共同纲领,也没有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蒋介石集团虽然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但不承认两党的平等地位;特别在如何抗日救国的问题上,还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因此,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③历史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表明了蒋介石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破产。证明了我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符合历史潮流,深得民心。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就是全民族奋起抗战的民族革命时期,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使我们党摆脱了以往狭小的处境,走向一个广阔的天地。此后,我们党利用这个统一战线,迅速发展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猛烈地扩展了人民武装和政权;很快地发展和壮大了我们党的力量。这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时,人民革命力量的新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步伐。

第5题:

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原因有()。

  • A、中国首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B、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 C、中国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保障了同盟国“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实施
  • D、中国积极提倡和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正确答案:A,B,C,D

第6题:

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是(),承担着抗击日本陆军主力的任务。

  • A、东方主战场
  • B、后方基地
  • C、战略大本营

正确答案:A

第7题:

试分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站爆发,各国都重视学校体育,“新体育”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第8题:

共产国际“七大”号召建立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不包括( )。

A.工人
B.农民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

答案:C
解析:
30年代上半期,法西斯势力日益成为世界人民的主要威胁,迫切需要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等政党联合起来,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法西斯。为适应这一变化,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以确立新的战略和策略路线。季米特洛夫在大会上所作的《法西斯的进攻与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统一、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的任务》的报告及大会据此通过的《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也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包含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

第9题:

广泛历史意义上的国际法渊源?


正确答案: (1)一般法律原则。
(2)确定法律原则之辅助资料:司法判例及国际法学家的学说;法院的裁判;重要国际组织的决议。

第10题:

对于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国际上有许多评论和预测,这些评论和预测有哪些,试例举一二,并评述之?


正确答案:至今“中国威胁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人种威胁论”、“中国文明威胁论”、“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中国人口威胁论”等等。众多的威胁论几乎涵盖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所有重要方面,在国际上对中国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损害,给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制造了很大的障碍。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次之。
关于这些言论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西方“人性恶”观念是形成“中国威胁论”的首要原因,“中国威胁论”的提出既反映了国际上某些人面对中国快速发展而产生的诚惶诚恐、焦躁不安的心理,又反映了他们想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的险恶用心,而这一切发生的根源就出于他们极端的“人性恶”传统思维模式。
二、地缘政治因素是形成“中国威胁论”的直接原因—主要指中日之间。
三、美国霸权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偏见是形成“中国威胁论”的现实原因。
四、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形成“中国威胁论”的重要原因。
五、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是形成“中国威胁论”的“理论基础”。
“中国威胁论”的主要论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经济威胁论”。这种观点的核心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的经济将对世界经济构成威胁。
(二)“中国军事威胁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以后,军事实力必然增强,从而会走上军事扩张之路。
(三)“中国文明与意识形态威胁论”。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将对西方构成威胁。
(四)其它威胁论,例如,认为中国在粮食方面会对世界造成威胁。
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构成威胁,不在于它发展快慢、是否强大,而根本上在于它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中国威胁论”思想的实质是冷战思维的延续,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口中国威胁,为自己扩军备战,出售军火谋取巨额利润。应该看到,真正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造成威胁的,不是发展着的爱好和平的中国,恰恰是那些“中国威胁论”的鼓吹者,对此,人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首先,从经济上看,中国的经济实力并没有象有些人估计的那样强大,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很难说会对他国构成威胁,其次,中国经济发展会对世界各国带来好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向世界提供巨大的市场。换一个角度考虑,如果中国不发展经济,反倒会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威胁。因此,从本质上讲,中国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世界各国,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再次,从军事角度看,中国的军事预算是有限的、低水平的。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也不会称霸。最后,在粮食需求上,中国不会对世界粮食的供求造成巨大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农业的发展,我们将完全有能力来养活自己,决将不会走上依赖谷物和肉食品进口维持生存之路。
中国威胁论只是外国用来讹诈和绞杀中国的工具。第一、经济绞杀。砍断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翅膀,中国威胁论一出,中国企业在国外寸步难行。中国的产业几乎已经被国外资本收购一空,但是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却困难重重。第二、民族软化。束缚中国一部分国民对外走出去的胆量,捧杀另一部分国民对本国的清醒认识。第三、军事压制。诱骗中国把有限的经济实力捆绑到无限的国土防卫之中,再也无力进行世界争夺。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是美国军队,这一点勿容置疑,可是少有国家喊过美国是威胁。中国军费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却总有人无时无刻不在喊中国军费增速快,中国军队是威胁。 “中国责任论”的出现具有深刻的国际背景。伴随着国家实力上升以及不断走向全球的脚步,中国如何在国际社会运用新获得的力量日渐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部分西方国家或国家集团开始要求中国在国际体系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责任论”的出台与“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在现实中不断碰壁有密切关联。从“中国崩溃论”到“中国威胁论”再到“中国责任论”的转变表明,国际社会希望影响或约束中国运用权力的方式,进而规范中国未来的国际角色。美国一方面鼓励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与中国一道处理世界热点和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又在东亚地区保持美日同盟、构建东亚安全机制、强化美印关系以及建设跨太平洋而不是泛亚地区秩序,以此遏阻或防范中国崛起,这促使中国学者对“中国责任论”持较多的保留态度。
与“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相比,“中国责任论”较为中性、客观,它更多地从积极和正面的视角看待中国的实力增长和国际角色;在方式方法上更加强调对话与协商等接触性手段,而不是孤立与制衡的遏制性手段;在理论色彩上更加突出自由主义而非现实主义的色彩,不是旨在阻止中国追求更大的权力,而是鼓励中国在融入国际体系过程中承担与其地位和权利相称的国际义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责任论”的兴起是中国力量上升和参与国际生活深化的必然产物。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促使多数国家选择与中国保持积极的合作关系,以便受益于中国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也促使所有“利益攸关方”去关注中国的国际角色。同时,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国际体系内的主要行为体在客观上需要团结起来加以应对,特别是团结新兴发展中大国的作用备受瞩目。“中国责任论”的兴起还在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努力和未来国际角色的积极认同和预期。
“中国责任论”的兴起将有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取更多的活动平台,国际社会在中国涉外事务以及重大国际问题处理和国际制度安排中将更多考虑中国的声音。与此同时,中国如何在国际体系中承担国际责任,维护自身发展权益和国际体系的稳定有序发展成为中国外交的严峻挑战。第一,国际责任的美国性与国际性难以平衡。第二,责任意识初备,但责任战略有待细化。第三,中国建设负责任大国初见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挑战。 中国在建设负责任大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西方对中国国内决策体制仍存担忧,它们倾向于认为精英政治和民族主义增加了中国对外政策的不确定性,希望促使中国进行与经济改革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新一代领导人以避免领导水平滑坡; 二是在国际组织方面,中美国际组织观差异较大,中国没有加入部分重要的国际组织,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可用资源和方式仍然较为有限;三是在国际体系内中国因素日趋突出的情况下,“韬光养晦”战略引起了部分争议; 四是军事透明度问题。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