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史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兴商务和振兴实业论。

题目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兴商务和振兴实业论。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萌芽于魏源。第二阶段的经济发展思想以兴商务为中心。第三阶段产生了“实业”一词,人们逐渐以“振兴实业”来代表农工商业的发展,并产生了工业化的思想。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梁启超指出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次年康有为正式提出了“定为工国”的主张,这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张謇认为振兴实业应以棉铁为中心,实行棉铁主义。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则首次为中国工业化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他考虑到振兴实业以后会加剧贫富对立,主张大实业国有和节制资本。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诞生的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

1.新中国成立前50年为草创起步阶段。
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为学科建立基业阶段。
3.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为开始初步繁荣发展阶段。


第2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义利论。


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贵义贱利思想占主导地位。它的积极作用是对人们的求利活动有所制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消极作用是对人们的求利活动束缚过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进入近代以后,有些思想家如薛福成、陈炽都对贵义贱利思想进行了批判,这对解放人们的思想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也存在贬低义的作用的倾向。严复主张义利合,是把义统一于个人的“长久真实之利”,实为对义的否定。何启、胡礼垣则根本不谈义,他们所主张的是一种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孙中山提出要恢复道德文明,主张发扬经过改造的传统道德规范,实际上是重新肯定了义的作用。


第3题:

简述近代英国经验论的演变历程。


参考答案: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是自十七世纪初兴起,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演进,到十八世纪末进展改善的资产阶级哲学。经验主义倾向在古希腊哲学进展中逐步酝酿和经验主义因素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深入进展以及近代经验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孕育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产生做出了充足的论述准备。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以F·培根开始,经由霍布斯和洛克,到达贝克莱,最终在休谟那里走完自己的进展之路。这是一条充满神奇转折的道路:F·培根所开创的经验论的唯物主义道路经过霍布斯的进展,到洛克那里走向成熟。由于洛克将经验主义彻底化,于是在他以后,贝克莱将经验完全引入人的内在感觉之中,以而使得经验论的唯物主义变成了唯心主义,而且是主观唯心主义。最后,在休谟那里,同样是经验,它既可以导致唯物主义,也可以引发唯心主义,于是,人们由经验而得的知识,其真实性、可靠性就不得不让人质疑了。由此,虽然休谟继续推进着经验论原则的进展,但却使经验主义哲学有了浓厚的怀疑主义色彩和不可知论倾向。

第4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田制论。


参考答案:

土地问题是中国历代政府和思想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龚自珍提出农宗论,企图用宗族关系来缓和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洪秀全以平分土地为解决土地问题的理想方案。主张通过减租来减轻农民痛苦的有陶煦和钟天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批评了地主的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主张平均地权,土地国有,将这一政策作为防止中国经济发展后发生社会革命的主要保证。孙中山晚年还进一步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刘师培在参加同盟会期间批判了历代地权的失平,提出了“农人革命”的主张。章炳麟起初赞成平均地权,后来仅主张在人口适中的地区进行均田。孙中山的土地国有主张曾受到梁启超的抨击,双方发生了激烈的论战。


第5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兴商务和振兴实业论。


参考答案: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思想萌芽于魏源。第二阶段的经济发展思想以兴商务为中心。第三阶段产生了“实业”一词,人们逐渐以“振兴实业”来代表农工商业的发展,并产生了工业化的思想。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梁启超指出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次年康有为正式提出了“定为工国”的主张,这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张謇认为振兴实业应以棉铁为中心,实行棉铁主义。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则首次为中国工业化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他考虑到振兴实业以后会加剧贫富对立,主张大实业国有和节制资本。


第6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四个个阶段。


参考答案:

近代中国是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变时期。它是中国人逐步接受西方经济思想的影响使之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经济思想的过程。从鸦片战争至共和国的建立时期,中国经济思想的演变明显地表现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0~1860年)的经济思想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继续发展,虽然已有人主张学习西方,发展机器工业,但都没有接触过西方的经济理论。
第二阶段(1860~1894年)进入了学习西方的实践时期,人们对西方经济制度加深了了解,对西方的经济理论仍然所知不多。
第三阶段(1895~1919年)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广泛传播,有些中国学者已经用西方经济理论来观察、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经济理论和主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发生初步的影响。
第四阶段(1919~1949年)五四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经济学基本上已和西方接轨。


第7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农工商关系论。


参考答案:

中国在战国以后重农抑商思想占主导地位,反抑商思想亦在发展。近代第一阶段仍有抑商和反抑商思想。第二阶段重商思想兴起,有以商为本、商握四民之纲、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商战及争取贸易顺差等理论,还产生了工为商基或工或商本的思想。
第三阶段进一步明确了以工或以工农为本;这时的以农为本是从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的角度说的,同传统的农本思想已有区别。对于本末业的划分,严复、张謇仍予以肯定,但认为本末之分并不表示有所轻重。严复还将本末业的概念推向世界范围。对于农工商业的关系,从第二阶段起一般都肯定其相互促进的作用。


第8题:

简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参考答案: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人们关于经济问题的思想,理论以及对政府的经济方针、政策、措施、方法的主张和观点。


第9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兴铁路论。


参考答案:

铁路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及其支持者纷纷著文或上奏要求建造铁路,而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反对造铁路的理由由刘锡鸿集其大成,钟天纬对它进行了逐条批驳。
第三阶段建造铁路的思想更加发展,何启垣认为铁路是“振兴之祖”,主张县县通铁路。造铁路需要巨额资本,多数主张发挥商人的积极性,由商人承办。何启、胡礼垣提出要“独任商民,勿加‘官督’二字”,而张之洞在拟办粤汉铁路湖南段时仍发表了一套官督商办、官商分权的理论。孙中山也非常重视铁路建设,提出以铁路多少为衡量一国贫富的标准。他的《实业计划》即以铁路建设为重点。


第10题:

简述近代中国经济思想的利用外资论。


参考答案:

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情况下,外资必然会进入中国,本无所谓利用。但有些思想家从发展民族经济考虑,提出了利用外资的主张。这主张首先表现在兴建铁路上,马建忠、薛福成、钟天纬以及后来的孙中山等都主张借外债以兴铁路。
马建忠反对招洋股,认为招洋股会使外人控制中国的利权。何启、胡礼垣则主张造铁路要入洋股而反对借洋款,认为借洋款的损失很大。孙中山认为利用外资不妨以路权相让四十年,以加速铁路的发展。对利用外资的利弊作全面分析的是梁启超,他也主张用洋债而勿用洋股。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则是希望充分利用外资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