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

评价日本的明治维新。

题目

评价日本的明治维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社会经济概况。


参考答案:

(1)商品经济显著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比重显著提高;农村手工业迅速发展;棉纺织业发展迅速
(2)国内市场网络基本形成:一方面以大阪、江户、京都为中心,形成了全国商品经济网,另一方面各藩的地区性市场也大体完备
(3)德川后期,日本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
(4)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机构的变化。农村中出现了一批新的富人;城市中出现了少数特权巨商。
(5)武士阶层变化巨大。幕府将军修改了《武士诸家法》,“奖励文武忠孝,注重礼法”,提倡文治政治。其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武士等级内部剧烈分化。
(6)领主和新地主巧立名目增加捐税,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农民集体情愿,拦轿告状等抗议活动频频发生,甚至出现暴动。
(7)社会上兴起了一门通过荷兰语译介研究西方科学技术的新学问——兰学。兰学的传播为明治维新做了思想准备。
(8)天宝改革强化了西南四藩的经济军事实力,对日后的倒幕运动有重大影响。


第2题:

日本为什么能够实现明治维新?


参考答案:

(1)内部条件: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手工工场阶段,有一个比较强大的资产阶级。
2)在倒幕运动中,日本资产阶级同下级武士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广泛的联盟。
3)日本倒幕势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民的力量。
4)日本维新派领导人在夺取政权后,自上而下地实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
(2)外部原因:1)当时各国列强主要以商品进军、掠夺原料为主,瓜分殖民地还未提上统治者议事日程。
2)因为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是中国的近邻,当时西方列强都在集中精力争夺中国这块肥肉,这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
3)此时,西方主要列强正处于多事之秋,美国正忙于内战后的重建,俄国正在进行农奴制改革,英法主要关注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均无暇东顾。
4)而在伊朗、印度、中国形成了波澜壮阔的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日本利用这极为有利的国际形势,成功地实行了明治维新。


第3题:

19世纪下半期,日本进行明治维新,下列对明治维新的评价正确的是( )。 A.主张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 B.废藩置县,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区划 C.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 D.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正确答案:ABD
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
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明治政府实施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但明治维新作为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遗留下诸多封建或半封建的残余势力,它构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源和历史根源。因此C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其他表述均正确,本题答案为ABD。

第4题:

简要说明明治维新对日本报业的重要影响?


正确答案: 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一方面,这场运动使人们更加关注时局变化,各派政治力量也要争相传播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就促进了报业的诞生和发展。另方面,这场运动使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国内交通、邮政事业、义务教育、印刷和造纸业都日趋发达,这就为报业的诞生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条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报业才摆脱萌芽状态,定期报刊纷纷出现,近代报业正式诞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第5题: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


参考答案:

相同:背景相同,都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两国都面临内忧外患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挽救危机方式相同:都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不同点:领导者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阶级,后者是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性质不同:前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后者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内容不同:前者主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没有改革政治制度,后者不仅涉及经济军事文化,而且进行了政治制度改革变革途径不同:前者在地方督抚的推动下进行,后者在武装推翻幕府统治,清除革命阻力后,由天皇政府进行改革。
结果不同:前者虽然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最终失败。后者使日本富国强兵,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第6题:

(1)从1868年开始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在政治上和文化教育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宪法;
文化教育上: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第7题:

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内容


参考答案:

总目标是实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1)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2)努力推进中高等教育的发展
(3)大力发展实业教育
(4)大力兴办师范教育,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和物质待遇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内容
一、确立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
二、颁布教育改革法令;
三、积极发展师范教育;
四、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
五、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
六、严格而积极地选派留学生;
七、从欧美国家聘请教师


第8题:

日本明治维新的时间、内容、意义。


参考答案:明治维新:
①时间:1868年
②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③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了,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9题: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答案:
解析:
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西元1860年代到1880年代间,以维新志士所建新政府为核心的民族统一主义与西化改革运动。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继“大化改新”之后的历史性转折,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则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日本明治维新抓紧教育改革是吸收、消化和运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各种经验的最后途径。教育改革的内容如下:(1)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明治维新时办教育,以小学为一切学校的基础,抓小学教育全力以赴,以期普及国民教育。明治政府极端重视少儿的智育发展,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传授初步科技知识。在教育内容上,极端重视儿童的智育发展。当时小学的科目多,内容也颇深,据《学制》规定,下等寻常小学开十五门课程,包括语文、算术、历史等。上等寻常小学还增添几何等课程。小学还因地制宜设一、二门外语课。小学学制的变革促进了就学率的提升。在1872年确立初等义务教育制度时,小学的就学率仅有28%,较之英国的40%为低。但1900年,英国达到90%的时候,日本已经超前英国了。及至1910年前后,两国均达到100%的程度。小学教育的普及为以后阶段教育打下了基础,同时使日本的识字率大为普及。明治三十五年的识字率为90%,到了明治四十二年达到了98%。(2)努力推进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明治政府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初等教育基础牢固确立后,在继续充实初等教育的同时,重点转为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上,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从颁发《学制》以来,中等教育在学制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不断变革。教育改革之初,中学学制不一,科目纷乱庞杂,甚至有专学汉文一种科目的中学。经过整顿后,1881年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制,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从这时开始实施,后来一直沿用。(3)兴办女子学校关于女子教育,明治政府亦十分重视。文部省学监美国人达维特·莫尔莱认为:“女子教育十分重要,在儿童幼稚心灵易动之时,予以教育者必在妇女,而妇女之于儿童,不只在于教其学业,其一言一行皆为儿童之楷模。”“欲使国家后来之人必成良善,则应先行其母之教育。”主张“日本也应女子作为教育进步之媒介。”早在岩仓具视赴欧美考察时,就曾有5名年龄十四五岁的女孩随同欧美留学。日本第一所女校——东京女子学校,于明治五年在东京成立,授女学生以国书、英学、手艺等,这时女子部专门收容贵族的女子,明治三十二年政府颁布高等女学校令。设立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并成立日本女子大学以招收一般民间女子就读。到了明治三十年全日本有二百五十所高等女学校。当时的女子教育多为重视礼仪和家政,关于社会问题和科学的知识修养,则不被重视。

第10题:

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始于()年,自此日本开始成为现代强国。

  • A、1866
  • B、1867
  • C、1868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