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古代的“道路”是什么样的?

题目

古代的“道路”是什么样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古代不同的船都有什么样的名称?


参考答案:

《三才图会》之“游艇、蒙冲、楼船”古代的船有各式名称,按照用途划分,有战船、漕船、课船等,战船又有楼船、艋(mn)艟(chn)、福船、沙船等;按照形状划分,有舸、舴(zã)艋、舢板等。例如,楼船是一种具有多层建筑和攻防设施的大型战船,外观似楼,故曰楼船。楼船之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南方的越国,越有楼船军,秦朝及汉朝都有官衔为“楼船将军”的军事指挥官。汉代的造船技术渐臻成熟,其楼船高十余丈。三国时东吴建成五层战船,可载兵3000人。楼船不仅外观巍峨威武,而且船上列矛戈,树旗帜,戒备森严,攻守得力,宛如水上堡垒。此后历代水军,都以楼船作为主力战舰。西晋时,楼船上装设有拍竿。东晋时期,孙恩、卢循海上起义军也拥有一支以大型楼船为主力的舟师。隋代初期的舟师装备有大型楼船五牙舰。宋代将车船建造技术运用于建造楼船,发展出装有多达24车的楼船,船上有的装设拍竿6座。明代初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可远渡重洋进行洲际航行,这是中国古代楼船建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沙船,是一种平底、方头、方艄的海船,是我国古老的一种船型。在唐宋时期,它已经成型,成为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因其适于在水浅多沙滩的航道上航行,所以被命名为沙船,也叫做“防沙平底船”。它在江河湖海皆可航行,适航性特别强,宽、大、扁、浅是其最突出的特点。沙船的纵向结构采用“扁龙骨”,从而使纵向强度得到加强;横向结构则是采用水密隔舱的工艺。这样,沙船纵横一体,抗沉性较好。同时,为提高抗沉性,沙船上还有“太平篮”。当风浪大时,从船上适当位置放下用竹编的其中装有石块的竹篮,悬于水中,使船减少摇摆。


第2题:

说明中国古代小诗人的诗歌创作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中国古代小诗人创作的作品由于表现了少年儿童眼中的世界,反映的是少年儿童的思维与观念,往往具有活泼清新的童稚天趣。

第3题:

古代的礼服都是什么样子的?


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的服饰与礼制紧密结合,如祭祀着祭服、朝会着朝服、公务着公服、居丧着凶服等,服饰从质料、色彩、花纹、款式无不为礼制所规范,被赋予天道伦理和身份地位的诸多涵义,成为封建政治的图解和符号。
传说,从黄帝尧舜到夏商西周时期的统治者都穿着一种上衣下裳的服装。《后汉书·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巛。乾巛有文,故上衣玄,下裳黄。”这种服装的样式和颜色是出于对天地的崇拜而产生的,故此,冠冕衣裳作为祭服之制沿用了两千多年。
衣食住行秦始皇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以黑色为尊贵之色,并进一步规范礼服制度。两汉四百年间,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并以大袖为多,领、袖都饰有花边。唐代至明代最具时代特色的礼服是常服,它是内有夹层的圆(盘)领连体长衣。此服皇帝与官员均可穿着,前者着黄色,后者以绯、紫、绿色等区别等级。而明代对常服最大的改进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后,朝廷要求文武官员袍服的胸前和后背各缀一方形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衣冠禽兽”之称由此得来。此制被后来的清朝所沿用,称为“补服”。明万历孝靖皇后凤冠到了清朝,礼服制度在保留满洲习俗礼仪的同时,吸收了汉族服饰中的一些特点,但彻底废弃了冠冕衣裳为祭祀之服,以及通天冠、绛纱袍服的传统制度。


第4题: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试述古代小说的发展道路。


正确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古代小说史,乃是小说文学体制和文学意识不断走向自觉的历史。首先是小说文学体制的自觉(包括文体自觉和语体自觉),尔后是小说的文学意识特别是作家主体意识的自觉,最后是小说文学体制和意识变革的自觉(将古代小说发生了向控小说的转变和过渡)。

第6题:

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


参考答案:

资源节约型为主,劳动节约型为辅,资源节约与劳动节约全面发展,有机结合,最终走向中性节约型。当然,由于中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各不相同,故应因地制宜,不可“一刀切”。例如:①东部地区:人多地少,资金充足,应采取资源节约型技术(生物、化学技术)②西部地区:人少地多,资金缺乏,应采取劳动节约型技术(机械化):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中国未来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大致可划分为两个相互连续的阶段: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
发展方向:①尽快形成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体系(A要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和推广农业优良品种;B形成以有机能投入为主,无机能投入为辅,有机能与无机能相结合的农业能源投入结构;C研究和推广先进适用的作物栽培技术和家禽饲养技术。);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视农田水利技术,有效改造中低产田;③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机械技术;④进一步提高化学化水平。


第7题:

中国古代法律对“老幼”犯罪有什么样的宽免政策?


正确答案:在中国法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朝代都制定了适用于本朝的法律。纵观中国的立法,关于“老幼”犯罪问题基本上都有规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从西周开始中国就确立了“礼”作为治国原则,当然也是立法的原则。“礼”的核心是“亲亲”和“尊尊”,其中含有“衿老”、“爱幼”的内容。
对老幼犯罪实行宽免政策的有以下几个朝代的法律:
1)西周法律的刑法“定罪量刑原则”规定:“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即7岁以下的孩童和70岁、80岁以上的老人犯罪不适用刑罚。
2)秦朝规定身高不满6尺的人犯罪不加刑。当时身高6尺的人一般要达到15岁。
3)汉律曾多次下诏规定责任年龄,大体分为10岁以下80以上、7岁以下80以上:8岁以下80以上、7岁以下70以上。
4)唐律的第一篇“名例律”中规定“老小废疾减免刑罚”。70岁以上,15岁以下犯流罪以下可以收赎;80以上,10岁以下犯反逆、杀人应该处死刑的要上请,犯盗窃或伤人的可以收赎;90以上,7岁以下犯死罪也不加刑。

第8题:

古代的“道路”是什么样的?


参考答案:

道路,是由一地通往另一地的路径。公元前20世纪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役使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了车辆,继而产生了行道。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间,中国人已懂得夯土筑路、用石灰稳定土壤。在殷墟遗址还发现由碎陶片和砾石铺筑的路面。公元前11世纪至前5世纪,道路的规模和水平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人们已将市区和郊区的道路做出了不同的划分:城市道路分“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城中有九经九纬呈棋盘状,围城为环,出城为野;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可见,当时周朝的道路已较为完善。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人们已经能够在山势险峻之处凿石成孔,插木为梁,上铺木板,旁置栏杆,称为栈道,这是战国时期道路建设的一大特色。
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遍布全国的驰道网,这种驰道可与古罗马的道路网媲美。西汉王朝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远抵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公元581~618年,隋朝建造了规模巨大(数千里)的道路工程。公元618~907年,唐朝几次下诏书于全国,保持全国范围内的道路畅通,实行道路保养。当时的道路布置井然、气度宏伟,影响远及日本。宋、元、明、清几代,道路工程方面均有不同的提高和贡献。
然而,“道”与“路”还是各有所侧重。“路”可以理解为“各迈各的脚”,意思是只要迈步顺着走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径;“道”则应理解为“在脑袋指导下而走”,意思是必须用脑袋思考、探索而走通的路径。故此,路是眼睛明显可见的路径,道则是眼睛看不到或看不清,必须由头脑分析、思考和探索才能迈步而行的路径。


第9题: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律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决定的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古代的笔是什么样子?


正确答案:一九三○年前后,在蒙古额济纳河发现过著名的“居延笔”。该笔是木杆,在杆的一端劈为六瓣,用兽毛制成的笔头,就夹在这六瓣中,外面再以细线捆扎加固。这是西周的笔。一九七五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始皇三十年墓出土过三支秦代羊毫笔,笔头是装在笔杆里的。一九五四年六月,在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中,也出土过一枝毛笔。杆长18.5公分,径粗0.4公分,笔头长2.5公分,是用兔毛做的。但不装在笔杆里,而是围在笔杆的一端,然后以线缚住,再涂漆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