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1913年7月12日,首先在江西湖口起兵讨袁,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的人是()。A、黄兴B、李烈钧C、胡汉民D、黎元洪

题目

1913年7月12日,首先在江西湖口起兵讨袁,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的人是()。

  • A、黄兴
  • B、李烈钧
  • C、胡汉民
  • D、黎元洪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史实发生的顺序是()①国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②“宋教仁案”③袁世凯罢免国民党人担任的都督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

A.②①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②③④

D.④③②①


参考答案:C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国体挟一爱憎之见,而以人为的造成事实,以求以其爱憎相应,则祸害之于国家,将无已时……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
引自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材料二
国人职责,惟在讨袁。
引自蔡锷《誓告国人文》
材料三
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
引自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他种国体”指的是什么?粱启超对此有何看法?
(2)结合材料说明,孙中山与梁启超、蔡锷在对待袁世凯及其复辟帝制的态度和认识上有何异同?


答案:
解析:
(1)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或复辟帝制。梁启超表示无论何时他都反对袁世凯改变国体的做法。
(2)相同点: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变更国体。不同点:孙中山具有捍卫民主共和制的长远眼光,要彻底打败袁,不因袁宣布取消帝制而停止反袁斗争;在打垮袁之后,还要担负起监督的责任,防止其他“谋危民国者”的重新出现。

第3题:

发动“二次革命”时,在江西湖口通电讨袁的革命党人是

A.孙中山

B.黄兴

C.李烈钧

D.蔡锷


正确答案:C

第4题:

阐述《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的程式结构和正文层次。


正确答案: 《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的程式结构:本文由收文者、正文、署名、日期四个结构部分组成。编选时,将日期置于所拟标题下,作为题注。正文层次:正文部分包括七段,大致分为三层:
(1)。缘由。第一段概括护国讨袁的起因;第二段揭明宗旨。
(2)。主文。第三段为偏,略释自身不愿国家生变的初衷,及为民族前途不得不举义的认识。第四、五、六段(也可以合并成一段)。为正,责以大义、痛陈利害,预示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号召“凡食民国之禄、事民国之事者”“同申义愤,相应鼓桴”。
(3)。结尾。第七段,敦促收文者考虑其立场及对民族前途之影响。

第5题:

19()年7月上旬,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党会议,决定兴师讨袁。

  • A、13
  • B、12
  • C、11

正确答案:A

第6题:

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起兵,并发布讨袁通电。斥责袁世凯“乘时窃柄,帝制自为,灭绝人道,暗杀元勋。”这里“元勋”指(  )。

A.黄兴
B.孙中山
C.蔡锷
D.宋教仁

答案:D
解析:
1913年宋教仁遇刺是二次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李烈钧在讨袁通电中对此做出声讨。

第7题:

湖口县位于江西北部,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素有江西门户之称,长江与鄱阳湖交汇于此。()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1913年7月12日,首先在江西湖口起兵讨袁,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的人是()。

A.黄兴

B.李烈钧

C.胡汉民

D.黎元洪


参考答案:B

第9题:

讨袁护首先由谁组织发起?


正确答案:讨袁护首先由蔡锷组织发起

第10题:

全面分析《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的修辞手段。


正确答案: 《唐继尧蔡锷等护国讨袁通电》一文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段。
首先,对偶是本文运用最频的修辞手段。
其次,采用多种比喻手法,是本文修辞的成功之处。
再次,采用释语的修辞格。
最后,本文采用的其他修辞格还有精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