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音乐史

世俗的复调音乐的体裁形式有哪些?

题目

世俗的复调音乐的体裁形式有哪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4世纪意大利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有哪些?代表人物是谁?


参考答案:

牧歌、狩猎曲、巴拉塔。
代表人物:弗朗切斯科.兰第尼


第2题:

文艺复兴时期所产生的音乐体裁形式有()、()、()、()、()、()、()。


正确答案:弥撒曲;前奏曲;众赞歌;众赞歌;幻想曲;托卡塔;随想曲

第3题:

佛兰德乐派的主要贡献是()。

A.复调音乐获得了高度发展

B.世俗音乐获得极大发展。

C.在宗教性的弥撒曲中引入世俗曲调。

D.建立了以主属关系的三和弦为基础的和声体系


参考答案:A, C

第4题:

体裁形式是不会变化的。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器乐的表演形式有独奏、齐奏、重奏、对唱、合奏等。器乐曲的体裁形式有()等。


正确答案:交响曲、组曲、协奏曲、序曲、室内乐、前奏曲、进行曲、幻想曲、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

第6题:

从中世纪复调音乐和节奏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看中世纪宗教音乐世俗化、专业化的发展倾向。


正确答案:复调的发展:公元9世纪,出现最早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起初,是一种平行奥尔加农,上方声部是圣咏旋律,称为主声部,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两个声部以四度或五度平行移动。从11世纪开始,奥尔加农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变化,自由的反向、斜向进行增多,出现了声部交错或超越。12世纪,复调音乐又有新的变化,奥尔加农声部从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越来越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节奏模式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来了新的变化。12世纪或13世纪初,第斯康特风格的复调音乐开始具有重要影响。它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12、13世纪还流行一种被称为孔杜克图斯的体裁形式。复调的孔杜克图斯不再依赖圣咏,而是以自创的旋律为基础。一般为二至四声部,常见为三声部,其织体特点类似于第斯康特,但更规整,各个声部节拍基本相同。每个声部都唱歌词,且各声部歌词一样。仍采用拉丁歌词,音乐表现出有规律反复的分节歌曲形式。大约1250年左右,经文歌成为中世纪晚期重要的复调体裁。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开始还是拉丁文的,后来一些经文歌上方两个声部歌词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形成“复歌词”现象。由于加入方言歌词,经文歌内容渐渐世俗化。13世纪下半叶以后经文歌各声部间,逐渐出现对比,出现弗朗科经文歌和彼特罗经文歌。
节奏的发展:大约11、12世纪左右音乐中发展出来一套节奏模式,节奏模式的节奏类型与诗歌韵律音步的节奏特征一致,有长、短两种类型,可变化出六种节奏模式,效果上都是三拍子的。13世纪的音乐理论家弗朗科提出了有量记谱法。在这种体系中,用三种重要的节奏符号,长拍、短拍、次短拍。它们之间是三分法的完整拍划分。14世纪二分法的不完整拍节奏划分逐渐占据主导,并且节奏时值不断细分。14世纪经文歌创作手段越来越复杂,促成了等节奏技术的探索和实验。
世俗化、专业化:中世纪音乐逐渐脱离了宗教文本对它的束缚,有了艺术化的倾向。中世纪的音乐和宗教渐行渐远。音乐一开始是宗教的工具,没有独立性,逐渐在专业化、世俗化、艺术化的道路上和宗教渐行渐远,获得了地位。它发展非常艰难、缓慢。

第7题:

相对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来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有哪些异同?


正确答案: 同:
(1)同样是外国人创办的中文教会报刊。
(2)同样采用线装书册的形式。
异:
(1)出版地点:海外和本土。
(2)内容编排上:《东西洋考》的传教内容相对减少.设置了新闻和广告专栏等。

第8题:

帕莱斯特里纳风格指的是()。

A.无伴奏合唱风格。

B.壮丽宏伟、富于回声效果的合唱风格。

C.无伴奏合唱风格与壮丽宏伟的合唱风格相结合的风格。

D.复调音乐风格与世俗音乐风格相结合的风格


参考答案:A

第9题:

欧洲13——16世纪兴盛的复调音乐时期,无论是宗教的或非宗教的世俗合唱中,早期高声部多由()担任。

  • A、女高音
  • B、男高音
  • C、假声歌手
  • D、童声

正确答案:D

第10题:

世俗化过程中的焦虑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旧的神圣信仰的崩塌导致人们因失去精神依赖而感到空虚、焦虑和迷茫。
2.世俗化的社会对人性和自我的追求易带来激烈竞争,使人产生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