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植物保护学

瓜类枯萎病的流行有何特点?

题目

瓜类枯萎病的流行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瓜类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其发生与土壤性质,耕作栽培,灌水施肥等密切相关。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酸性土壤,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冷湿,土层瘠薄,耕作粗放,整地不平,平畦栽培,浇水过多等均有利于发病。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多循环病害和单循环病害在流行学方面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根据病害的流行学特点不同,可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类。
1.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传播效能较小。病原物可产生抗逆性强的休眠体越冬,越冬率较高,较稳定。单循环病害每年的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寄主的感病期较短.在病原物侵入阶段易受环境条件影响,一旦侵入成功,则当年的病害数量基本已成定局,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此类病害在—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因而也称为“积年流行病害”。
2.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菌量(初始菌量)不高。多循环病害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增长率很高,病害数量增幅大,具有明显的由少到多,内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可以在一个生长季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又称为“单年流行病害”。

第2题:

烟草禁忌的前作有(),马铃薯,瓜类等。


正确答案:辣椒

第3题:

瓜类枯萎病的典型症状是萎蔫,纵切病茎检查,可见维管束呈褐色,潮湿条件下病部常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流行性出血热血常规检查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白细胞计数在发病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9/L。发病初期中性粒细胞增多,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病程的第4~5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发热后期和低血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明显升高。血小板从第2病日开始减少,并可见异蛩血小板。

第5题:

单年流行病与积年流行病各有何特点?防治策略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1)单年流行病害一般都是多循环病害,病害潜育期短,一年繁殖多代,繁殖力高,当年就能积累大量菌源,形成流行。单年流行病害多为地上部、局部性病害,多为气流传播及雨水传播,(稻瘟,反叶株)病原物对环境敏感,因此,单年流行病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特别大。
(2)积年流行病一般都是单循环病害和少循环病害,只有初次侵染或只有很少次数再次侵染,并起的作用不大,所以流行要求的菌源数要经多年积累。
这类病害多为系统性病害,从地下部开始为害、多为土传和种子传播,传播体一般是休眠体,寿命长、病原侵入寄主后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小(小麦腥黑穗病粒线虫、棉花枯枝、黄萎病)。
(3)积年流行病的防治策略放在控制初次侵染,如种子带菌,做好种子消毒;病残体带菌要做好田园清洁。单年流行病的防治策略除了控制初次侵染源外,更重要的是要控制住再次侵染,防止菌原量的积累,造成流行。

第6题:

带有国家规定检疫对象的有害生物()的种子均为劣种子。

  • A、稻水象甲
  • B、瓜类果斑病菌
  • C、香蕉镰刀菌枯萎病菌
  • D、稻瘟病、稻白叶枯病

正确答案:A,B,C

第7题:

瓜类有()、()、()、()、()、()、()、()、()等.


正确答案:黄瓜、南瓜(中国南瓜、西葫芦、笋瓜)、西瓜、甜瓜、瓠瓜、丝瓜、冬瓜、蛇瓜、苦瓜

第8题:

霜霉病、病毒病、枯萎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是()蔬菜常发生的病害。

  • A、豆类
  • B、根菜类
  • C、瓜类
  • D、白菜类

正确答案:C

第9题:

瓜类疫病的病原菌有何特征?


正确答案: 瓜类疫病的病原是甜瓜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 Kalsura),病菌的包囊梗简单,与菌丝无明显分化,宽1.5-3.0微米,长可达100微米。孢子囊无色,卵圆形或广卵圆形,其大小差异很大。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表面较平滑,直径10.7-35.7微米。此外病菌还可产生淡黄色近球形的厚壁孢子。病菌生长发育要求高湿度和28~30℃较高的温度。

第10题: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致病过程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乙脑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中增殖,继而少量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患者出现发热症状。病毒随血流播散至肝、脾、单核-巨噬细胞,并在其中大量繁殖,经10天左右潜伏期,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再继续发展,成为顿挫感染,数日后可自愈。少数患者由于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或者功能低下,病毒可经屏障侵入脑组织并在其内增殖,造成实质病变,引起显性感染,经5~10天的潜伏期后发病。病程可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4个阶段。此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