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

简述依恋理论。

题目

简述依恋理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鲍尔比关于依恋发展阶段的观点。


答案:
解析:
鲍尔比认为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前依恋阶段(出生至6周)发出先天的信号有助于新生儿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时候婴儿能够辨认自己母亲的微笑和声音,但是还未对她形成依恋。(2)依恋建立阶段(6周至6-8个月)婴儿对熟悉的照料者和陌生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当他们知道自己的活动会影响周围人的行为时,他们会开始发展出一种信任感,即自己发出信号时照料者会做出响应的期望。(3)清晰的依恋阶段(6-8个月至18个月) 对熟悉的照料者的依恋已经很明显。婴儿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在他们依赖的成年人离开时会变得不安。但是分离焦虑并不是一定会发生,这有赖于婴儿的气质和当时的情景。(4)交互关系的形成阶段(18个月-2岁及以后)表征能力和语言的快速发展让儿童能够理解某些影响父母的来与去的因素,并能够预测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因此,分离焦虑就会减弱。这时候儿童开始与照料者谈判,会提出要求,会劝说他(她)改变目标。鲍尔比认为,经过这四个阶段以后,婴儿会建构起一种与照料者的持久情感联系,他们会把这种联系当做父母不在时的“安全基地”。 依恋是我们对生命中特殊的人所感受到的强烈的、充满感情的联系,当我们与他们交往时,体验到快乐和喜悦,在有压力的时候,通过与他们的接近得到安慰。鲍尔比关于依恋的研究持习性学的观点,即认为婴儿与照料者的情感联系是一种促进生存的进化反应。鲍尔比认为,婴儿与父母的关系开始于一套先天的信号,这套信号召唤成人到婴儿身边,随着时间的推移,真实的感情联结形成。

第2题:

简述形成孩子良好依恋的策略。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3)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作出反应。

第3题:

简述如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依恋。


答案:
解析:
(1)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如抱孩子,还要适当和孩子一块玩耍。同时,父母亲在和孩子接触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高高兴兴地和孩子玩。 (2)父母亲对孩子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找人、哭闹等),并给予一定的关照。

第4题:

鲍尔贝关于儿童依恋发展的阶段划分(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 鲍尔贝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
1.前依恋期(0~2个月)。儿童还未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与爱护。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儿童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再认,熟人较陌生人更易引起强烈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的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出现了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出现了对熟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后)。儿童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

第5题:

简述依恋的理论。


正确答案: 1、习得性理论。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贝认为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
2、心理分析理论。婴儿在能够满足其生物学上需要的对象保持接触时投入具有性特征的能量“里必多”的重要性。心理分析理论十分强调喂食方式、大小便训练的方式和时间对依恋发展的影响。
3、社会学习理论。依恋是一组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无论是心理分析理论,还是社会学习理论,都强调婴儿的依恋行为是由母亲的喂食引起的。现在,社会学习理论已不再专门强调喂食的重要性,认为照顾者与婴儿接触时为婴儿提供触觉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已成为婴儿最重要的、最可信赖的刺激。与此同时,照顾者便成了依恋的对象。
学习理论者与习性论者一样,认为依恋是母子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
4、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推测,婴儿的依恋必须具有某些认知能力。到母亲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完满地解释依恋的产生。

第6题:

(2019年)宝宝六个月了,爸爸妈妈逗她时,她会微笑;见到陌生人时,她没有什么表情。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宝宝正处于( )。

A.前依恋关系阶段
B.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
C.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
D.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

答案:B
解析: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把依恋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前依恋关系阶段、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鲜明清晰的依恋关系阶段以及纠正目标的依恋关系阶段。形成中的依恋关系阶段强调促进与重要成人保持联系的行为。此时,婴儿显示出“选择性的社会微笑”,这发生在认出熟悉脸孔的过程中,对不熟悉脸孔则较少作出微笑反应。

第7题:

习性学的依恋理论认为依恋发展包含几个阶段?()

  • A、4个
  • B、8个
  • C、3个
  • D、5个

正确答案:A

第8题:

简述儿童依恋的主要类型。


答案:
解析:
婴儿依恋类型: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1)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近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的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2)回避型依恋。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3)反抗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被称为不安全型的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影响依恋的因素主要是依恋的机会、抚育的质量、婴儿的心理特点及家庭环境和文化环境。

第9题:

根据依恋理论,在熟悉的环境里,陌生人的出现可能激活的行为系统是()

  • A、陌生焦虑
  • B、交往
  • C、依恋
  • D、警觉一恐惧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请运用安斯沃斯的儿童依恋类型理论准确判断儿童依恋的类型及特征。


正确答案: 安斯沃斯发现亲子关系与母婴的行为存在着显著一致性。根据利用陌生情境法测定的儿童的行为特征尤其是其依恋的安全程度,她把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TB.)和不安全型或焦虑型两大类,又将不安全型分为回避型(TA.)与拒绝型(TC.)两小类。不同类型儿童表现出不同的依恋行为。
(1)安全型儿童的人际关系表现出舒适、安全的总体特征(自己论述)。
(2)不安全—回避型儿童的人际关系倾向于冷淡、疏远;不安全—拒绝型儿童表现出相互矛盾的一脸行为,在陌生情境中显得困惑和谨慎,对陌生情境不能很好地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