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有哪些?

题目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有哪些?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敌意性攻击
2.工具性攻击
3.特指性攻击
4.状态性攻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攻击型幼儿受惩罚时,其攻击性行为加剧

B、惩罚能抑制非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

C、父母的惩罚为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D、惩罚是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答案:D
解析:
惩罚不一定是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非攻击型幼儿,惩罚能抑制攻击性;但对攻击型幼儿,惩罚则会加重攻击性行为。

第2题:

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有什么特点?
(1)幼儿发生攻击行为的频率较高。争玩具、争游戏角色、无意攻击、报复性攻击等,另外活动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
(2)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小班幼儿的工具性攻击行为多于敌意性攻击行为,而大班幼儿的敌意性攻击显著多于工具性攻击。
(3)幼儿多是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发展的总趋势是身体上的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在受到攻击后发动报复行为。

第3题:

试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谈谈教育者有哪些纠正策略?


正确答案: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及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问题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还会使行为发出者得到较多的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的成长。
(1)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①遗传因素;②家庭因素;③社会环境的因素。
(2)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策略有:①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②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③给予榜样示范;④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冷处理”;⑤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4题:

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就是坏孩子。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1)父母的惩罚。
(2)榜样。
(3)强化。
(4)挫折。

第6题:

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谈谈教育者有哪些纠正策略?


答案:
解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问题行为及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攻击性行为是消极的闾题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还会使行为发出者得到较多的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1)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①遗传因素;②家庭因素;③社会环境的因素。  (2)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策略有:①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②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③给予榜样示范;④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冷处理”,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7题:

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有哪些特点?
幼儿期攻击性行为有以下特点: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体。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比女孩更多地怂恿和更多地卷入攻击性事件。

第8题:

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攻击型幼儿受惩罚时,其攻击性行为加剧
B.惩罚能抑制非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
C.父母的惩罚为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D.惩罚是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答案:D
解析:
惩罚不一定是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对非攻击型幼儿,惩罚能抑制攻击性;但对攻击型幼儿,惩罚则会加重攻击性行为。

第9题:

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哪些?()

  • A、工具性攻击
  • B、身体攻击
  • C、言语攻击
  • D、间接攻击
  • E、他人驱动的攻击
  • F、无原因的攻击
  • G、反应型攻击
  • H、主动型攻击

正确答案:A,B,C,D,E,F,G,H

第10题: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


正确答案: 攻击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
已有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尤其是男孩)与非攻击性幼儿之间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
(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大量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自我认同感较高,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容易过于关注自身某方面的有时或能力而忽视其他方面的不足,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同时又常常低估、怀疑甚至轻视他人的能力。
(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这类幼儿一般对攻击他人的行为持肯定或认可的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他们偏激地认为,要想不被欺负,就必须欺负和控制他人。有的幼儿把攻击行为看作是在他人心目中树立形象或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手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很多研究表明,攻击性幼儿的问题解决策略水平偏低。与非攻击性幼儿相比,在涉及物品的归属和获得友谊的问题上,他们所能提供的策略数量较少,喜欢通过贿赂或发动攻击来解决社交问题。和平的有效策略较少;在人际冲突问题解决上,攻击性幼儿表现出高外倾的特点,并且在求助策略的使用上显著低于非攻击性幼儿。
(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通过对攻击性幼儿和非攻击性幼儿的对比研究发现,攻击性幼儿容易将他人的行为作敌意性的归因,而被同伴拒斥的社会经验是攻击性幼儿对他人行为意图做出敌意性认知归因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使是别人无意的过失行为,他们仍更多地解释并据此进行反应,表现出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