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从《醉翁之意》看新故事的特色有哪些?

题目

从《醉翁之意》看新故事的特色有哪些?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976年“天安门事件”后,“批邓”达到高潮。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头在成都某处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邓小平不倒我倒了”,下联是:“邓小平倒了我不倒”。当时......
(1)从思想内容方面看,新故事继承了传统故事植根群众、反映人民的意愿、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特点,这就是它的人民性。
(2)在艺术表现方面,新故事的口头性和故事性是不可忽视的。口头性是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新故事的口头性表现在语言的口语化上:明白晓畅,通俗形象,朗朗上口,易记易传。但新故事的口头性跟传统故事的口头性不完全相同,它不只是口头文学,其中有不少都写成了文字,成为广泛传诵的文学作品。但这些“文字”不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而是生动活泼的书面口头语言。这样的作品,既可听,也可读。这是由新时期民间文学的特点所决定的。
(3)新故事性必须有故事性,这是他区别于小说、散文和民间传闻轶事的基本特点。所谓故事性,应包含三点:
①要有情节、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出人意外,变化无穷,引人入胜。
②要完整,有头有尾,纲目清楚,层次分明,不管是单线发展,还是话分两头,都要交代地清清楚楚。
③要有人物、有形象,但又不是孤立静止地描写和刻画人物,而是通过动态来展示人物和性格。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从《癞蛤蟆的故事》看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其中虽然也有一些幻想性的成分,但一般不需要超自然的神奇是情节,这一点和神话、传说,乃至童话、动物故事都不一样。它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看法和对人物的评价的。生活故事有鲜明的倾向性。它总是把同情放在长工、巧匠、巧媳妇、傻女婿和老二(弟弟)方面,把讽刺的矛头指向地主、老板、官僚、懒汉和一切不诚实的人。
(2)篇幅虽短,但结构完整,首位清楚,层次分明,语言简要。结构上常有故事的重复,并且大都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序,构成某种类型,如“两兄弟型”、“傻女婿型”、“蛇郎型”等,这是长期流传中,人物和情节高度典型化的结果。
(3)主人公的姓名、活动时间、地点都不是特定的。主人公一般是老大、老二、哥哥、弟弟、老头、老太太、张三、李四等统称人物;时间也不具体,多是“从前”、“在很久以前”、“古时候”等;地点也不固定,多用北方、南方、我们这一带等,背景相当广泛。
(4)在表现手法上,生活故事集中写人物行动,通过故事来刻画人物,很少静止地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有时开头或结尾常用一两句意味深长的话来点明题旨。

第2题:

从儿童诗的分类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属(),《帽子的秘密》属(),《海马的故事》属(),此外,还有()、()和()等。


正确答案:童话诗;故事诗;科学诗;讽刺诗;寓言诗;抒情诗

第3题:

从全文看,科学研究和诗人“觅句”有哪些共通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捕捉灵感,忘我投入,淡泊名利,创新思维。

第4题: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有哪些作用?


正确答案: ①缓和社会矛盾;
②减少生存型犯罪;
③减少改革中特有的犯罪现象。

第5题:

从饮食角度看,烹饪有哪些作用?


正确答案: 1、去腥除膻,解腻增鲜
2、杀菌消毒,防腐抗病。
3、便于消化吸收。
4、刺激食欲,增强口感。
5、梅花菜品,提高观赏价值。

第6题:

怎样从《狂人日记》看鲁迅小说反封建的思想特色?


正确答案: 鲁迅小说反封建思想的突出特色是:坚决、彻底、毫不妥协。这种思想特色在《狂人日记》里有着集中而鲜明的体现,这从三个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彻底地揭露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反动本质。鲁迅在《狂人日记》里通过狂人之口,鞭辟入里地指出,整个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仁义道德”、互敬互爱关系,而是人吃人的关系;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实际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封建的吃人者具有“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的特点。鲁迅用“吃人”两个字,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本质,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标志着中国思想界对封建制度和旧礼教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第二,无情地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性和虚伪性。鲁迅怀着强烈的仇恨和无比的轻蔑,狠狠地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上的反动性和道德上的虚伪性,把政治批判和道德批判紧密地结合起来。《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大哥是封建家族制度的代表,他是吃人礼教的宣扬者和执行者,平时他给别人讲“割股疗亲”之类吃人的“孝道”,目的是以封建礼教来“收拾幼者弱者”。鲁迅在小说中通过对“大哥”、“赵贵翁”等种种反面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坚决、彻底、毫不妥协的反封建立场。
第三,充分地揭示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深广毒害。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和罪恶,不仅表现在对广大被压迫群众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还表现在实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极力推行愚民政策,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观念来毒害广大人民群众,让被统治者把封建的道德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指出,在吃人者的行列里,“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笃信“从来如此”的旧观念;“吃人”的传统观念还毒害了孩子——这是为狂人、也是最为鲁迅所忧愤的。因此,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必须从思想上消除封建传统观念对群众的毒害。鲁迅小说尖锐地描写封建思想对广大群众毒害的深重,正是为了强调反封建斗争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以及进行思想革命的紧迫性。

第7题:

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时的优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可以使“个体差异”的概念具有彻底的抽象性,抽象到了我们有可能对个体差异做数学运算的地步。
(2)从量的角度看个体差异又可以使“个体差异”的概念具有彻底的具体性,具体到我们可以联系任何一种实际事务来确立任何一条分界线,从而判定任何一种“质的差异”。

第8题:

从学科教育的角度看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有哪些?
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稳定性、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的拓展、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模式的重新建构。

第9题:

以《左传》为例,从训诂的角度看,杜注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1)是揭明古义。杜氏注意对词义的阐释,《左传注》中对一些古义的揭示常常有可取之处。如《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杜注曰:“毙,踣也。”“踣”是倒下的意思,引申指失败、垮台。杜氏是对的。
2)是以晋人语言解释古语。如《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杜注:“余,身也。”“身”是魏晋人习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3)是有语法观念。杜氏常在注中对一些语法现象作出解释,如《隐公元年》:“尔有母遗,繄我独无!”杜注:“繄,语助。”也就是今天说的语气词。

第10题:

从《蒹葭》看《诗经》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从内容上看,写的是人民百姓的生活劳动,还有对男女之情的描写,抒发对淳朴生活的赞美。从形式上看,多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咏的写作手法。
《蒹葭》是三百篇抒情诗中的名篇,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它不是写“遇”,如《邶风•谷风》、《卫风•氓》、《齐风•东方之日》,而只是写一个“境”。遇,一定有故事,境则不必。遇多半以情节见意见情,境则以兴象见情见意。就实景说,《蒹葭》中的水未必大,至少远逊于《汉广》。就境象说,却是天长水阔,秋景无限,竟是同《汉广》一样的烟波浩渺。诗中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实景的描写与赞叹,描绘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反复渲染深秋时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内容极为单纯,抒写的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深秋的早晨,芦苇上霜露浓重,诗人冒着秋寒在岸边徘徊,寻找所思念的人儿。在水的另一边,河道回曲盘纡,道路艰难遥远,远远望去,所思念的人儿“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利用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凄迷气氛,以此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每章开头两句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意会到他(她)已经在秋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作品虽未特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却通过主人公追求行动所显示出来的感情指向,十分含蓄地勾画了施受双方的形象特征。在碧水澄滢的衬托下,“伊人”是高洁的,使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爱。不然,他(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磁石般的吸引力,那么强烈地吸引着这位追求者,那么令追求者心驰神往!而这位伊人的追求、倾慕者,思念伊人情真意切,寻求伊人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是个热烈向往爱情和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而可望不可即的伊人“宛在”?那么这位追求者将会如何呢?这便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也许仍在继续他(她)的热烈追求,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也许是一种说不清、讲不出的心情,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但到底是什么,作者并没有说明,这也许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蒹葭》诗中丰富的美感,主人公之间炽热的爱恋、执着的追求,追求时的惆怅、失望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读者自己感悟、分析的,其作品本身并未作清楚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