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之为()。A、典型人物形象B、平面人物形象C、箭垛人物形象D、历史人物形象

题目

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之为()。

  • A、典型人物形象
  • B、平面人物形象
  • C、箭垛人物形象
  • D、历史人物形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散文与小说的主要区别是()。

A、散文不像小说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B、散文不像小说,它不准写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C、散文不像小说,它只能写小题材


参考答案:A

第2题:

简述《雷雨》中周朴园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典型中国男人形象
从“反叛社会”到“归顺社会”到“回归社会”
1、年轻时对社会的反叛(教育背景,与侍萍相爱)2、从“踏上归顺之路”到“社会上的好人物”
①“踏上归顺之路”(与有钱门第的小姐)②“社会上的好人物”的牺牲品(与蘩漪)③“社会上的好人物”的正常反应(与鲁妈)3、“天性的回归”(序幕、尾声中的老人)周朴园在放弃侍萍那一刻就踏上了人生的归顺之路。30年前的侍萍
有钱门第的小姐是周朴园踏上生活归顺之路的起点
18年前的蘩漪
1924
周朴园出场时55岁19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思潮上升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
大学地域和历史背景对其人生道路的影响侍萍识字世袭为奴周朴园曾对她的感情是真挚的男性在事业,家庭和爱情发生冲突时永远会选择事业。事业地点轨迹无锡—哈尔滨—天津步步上升
有钱门第的小姐是周朴园有意识地将她的那段记忆抹去了,甚至对其有某种敌对情绪,令他放弃了侍萍,放弃了与社会对抗,从此踏上了归顺之路。
周朴园并不爱蘩漪,他的感情在与侍萍的交往中就完全燃尽了。他在变成好人物的同时失去了正常人应有的人伦亲情。蘩漪嫁给周朴园时才18岁,从感情上来说“是他把我骗到这儿来的。”所以蘩漪很自然的把周萍当作了救命稻草。周朴园在感情和事业相矛盾时显出了他的无情。
周朴园在与侍萍相认时并不是虚伪的。
因为世事险恶。当一个自己认为永远都不会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人忽然出现,作为周朴园这样身份地位的人作出如此反应(谁指使你来的……)感觉到这可能是个阴谋,是非常正常的。当周朴园了解了一切,并对完全认清的鲁贵也放下心时,才与侍萍恢复较正常的交流。他要给侍萍5000大洋,甚至后来汇去20000大洋,完全对侍萍抱一种“你生我养,你死我葬”的态度。但对自身利益造成威胁时,周朴园就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人最低的反应是安全的需要。”一样,他首先想到保护自己。
但在与侍萍的交谈时,即使合乎情理,可他已经缺乏情感了。在他这个年纪已不会沉醉于昔日的感情之中,只是在昔日感情的回忆中陶醉而已。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他此时只会用金钱来安抚侍萍,心理已经成为人伦亲情淡漠,情感扭曲的了。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在老人身上看不出个性的强硬,眼睛平静而忧虑,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从中寄托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悲哀。作者对周朴园有一缕淡淡的温情并为他戴上了上一代父辈的影子。


第3题:

下列不是影视广告中人物形象选用误区的是()

A.人物形象淹没产品本身

B.人物形象真实亲切

C.人物形象缺少文化底蕴

D.人物形象背离产品形象


参考答案:B

第4题:

鲁迅历史小说中着重批判的人物形象有()、()、()等。


正确答案:伯夷;叔齐;老子

第5题:

萧萧人物形象的意义


正确答案: 萧萧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浑然不觉的可悲状态加重了这篇小说的批判力量。小说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种种违反人性的陈规陋习。能促使自我意识苏醒,进而激发人追问“自由”、“幸福”等重大人生命题的绝好契机就被萧萧在糊里糊涂中轻易放过了。这也注定了她难以成就一个“新我”,只能是无数童养媳中平凡的一个,这也是萧萧的可悲可叹之处。作者对萧萧的命运的态度:萧萧天真、善良的天然之美,在那种偏僻的山村吸引了人们的原始的爱美之心,但这种美经过人性糟蹋,被摧残,是萧萧不可对抗的命运。

第6题:

文学作品的母题与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构成母题的人物形象主要来自:

A: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B:现实中的英雄

C:报告文学中的典型

D:名著中的著名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AD

第7题:

童话的几种人物形象类型?
拟人形象;超人形象;常人形象。

第8题:

在文学史上被人们称之为典型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吸引和感染读者的巨大力量。()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简述童话中的人物形象?


正确答案: (1)超人形象
(2)拟人形象
(3)常人形象

第10题:

《董西厢》与《莺莺传》相比,在情节、人物形象的描述上都有所创新。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