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

试论《戈拉》的艺术成就。

题目

试论《戈拉》的艺术成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论王实甫《西厢记》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西厢记》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王世贞说:“北曲故当以《西厢》压卷”。
结构
《西厢记》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它突破了杂剧的体制,共五本二十一折,或一人主唱,或数人轮唱,体现出作者的创新精神,被称为“传奇之祖”。
情节
《西厢记》情节单纯,结构严谨,主要设置了三对戏剧矛盾:老夫人和崔、张、红娘之间的矛盾;崔、张、红娘三人之间的矛盾;孙飞虎的叛军和崔家、张生及普救寺僧人之间的矛盾。波澜起伏,变故迭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
《西厢记》堪称古代诗剧的一个范本。往往既符合人物性格,又适合舞台演出,在戏剧性和性格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此外,它的语言构成,以当时的民间口语为主体,适量而自然地熔化前人诗词文赋中的语句。

第2题:

《戈拉》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思想内容:以19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印度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印度近代先进人物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艰苦历程。在《戈拉》中,作者从坚定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一方面热情颂扬以戈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爱国热忱,另一方面又严厉批判他们
的复古主义、教派观念和脱离群众等偏向,从而号召印度人民打破种姓藩篱和教派偏见,团结一致,为实现民族的自主独立而共同奋斗。
艺术特色:
1.人物对话富有论辩性。由于作品中的人物分属各个宗教派别,思想见地不一,大家均要阐释自己的见解,探讨国家大事。
2.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小说中正面人物之间,正面与反面人物之间,均互为映衬,互为对比。
3.小说具有优美的抒情格调,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往往伴随着作者强烈的抒情,动人心弦。

第3题:

试论《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1)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草莽英雄形象,成为一部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典范。人物塑造具有性格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如李逵的耿直、重义气、戆直鲁莽;鲁智深的扶危济困、凌强助弱、嫉恶如仇、暴烈如火;武松的勇武利落、仗义刚烈、知恩图报;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2)结构艺术。《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这种结构形式可称之为珠串式线形结构,或环状链条型结构。
(3)在语言风格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说话”艺术的语言特色,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准确,极富表现力,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口语化的鲜明特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

第4题:

试论《史记》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史记》的艺术成就(参考要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
(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
(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
(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第5题:

试论《高老头》的艺术成就。


正确答案: ①小说具有精细而富于特征的环境描写。注重物质环境和人物的关系,反映时代风貌,与人物性格的发展紧密联系。围绕拉斯蒂涅来往于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院子这两个环境,形成强烈对比,反映出人与金钱之间的关系。拉斯蒂涅在两个引路人的唆使之下,完成了他野心家的性格发展。
②塑造了典型化的人物形象。用个人的个性来体现典型性,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代表人物的性格特征。从纵横两方面来塑造任务形象。纵的方面,写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横的方面,写不同人物性格在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关系中多方面的表现,使人物形象丰满、有立体感。同时通过肖像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去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的特征。
③具有严谨而富有戏剧性的结构。小说两条主要情节线索:拉斯蒂涅从贵族子弟堕落为野心家、高老头被儿女抛弃,两条次要情节线索:伏脱冷和鲍赛昂夫人的被捕,主次分明、写法不一。拉斯蒂涅的性格形成历史是主线,贯穿全书,其他人物都组织到这条线索中,对拉斯蒂涅野心家性格的形成过程起着不同的作用。小说同时利用戏剧结构的手法组织矛盾冲突,惊心动魄,富有戏剧性效果。

第6题:

分析戈拉的艺术形象及小说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泰戈尔的《戈拉》,描写的是19世纪下半期的孟加拉社会生活。当时印度在英殖民者的统治下分属不同宗教教派的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明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梵社”的一派信徒崇尚西方文明,轻视民族文化;而“新印度教”派则坚持民族传统,反对崇洋媚外,主张严格遵守印度教的一切古老传统,维护种姓制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戈拉就属于新印度教派的,而且是教派中青年们的领袖,他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印度”,他痛恨那些在英国殖民者面前丧失民族尊严的知识分子,揭露殖民主义者的罪恶,号召印度人民团结一致,为民族解放而奋斗。但戈拉身上又有明显的宗教偏见,他严格遵守印度教规,行触脚礼,不喝异教徒拿过的水,反对与异族姑娘恋爱。他曾经对梵社姑娘苏查丽达产生爱慕之情,但由于教派有别,他拼命压制这种感情,使自己很痛苦。其实戈拉对印度教的坚执并非出于真正的宗教感情,而是由于对异族殖民者的痛恨,因此在爱情上处于矛盾、痛苦的状态。后来他得知自己是爱尔兰人的后裔,感到获得了选择的自由,因而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变成了真正的为印度独立民主而战斗的自由战士。
《戈拉》的艺术特色:首先,人物对话富有论辩性。各个教派之间都需要阐释自己的思想,探讨国家大事,包括父子之间、姐妹兄弟之间、情人之间和朋友之间,也有种种论争。这些论辩性的对话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也使小说富于思想激情。其次,人物形象对比鲜明。小说中正面人物之间,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均互为映衬,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第三,小说具有优美的抒情格调,在写景、状物、叙事、摹人中,伴随着作者强烈的抒情。

第7题:

《戈拉》是泰戈尔歌颂印度青年的爱国精神、批判宗教偏见的著名作品,试论作者在塑造成主人公戈拉时所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正确答案: (1)人物对话富有论辩性。戈拉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别人争论,有助于揭示人物性格和内心思想。
(2)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戈拉与毕诺耶,戈拉与哈伦的对比更深刻地刻画出人物形象。
(3)优美的抒情格调。在描摹戈拉的言行时,伴随着作者的强烈抒情。

第8题:

试论述贝克特《等待戈多》在艺术特征上是如何体现荒诞性的。


正确答案: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具有突出的反传统戏剧的特点。
第一,没有戏剧冲突与完整的戏剧情节。内容上充分体现了荒诞一词的含义,形式也同样荒诞,与剧本的内容相一致。这出戏的第一幕和第二幕大体相同,全剧只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动作,而且这些动作总是很快中止,构不成可以理解的行为,像木偶般的动作一样。剧情没有发展,人物关系保持不变,时间不是线性的,而是周而复始,不断重复,强调生活的单调乏味、荒诞无聊。
第二,人物没有个性,性格破碎。人物像木偶一样,不会进行深入的思维,没有性格可言,角色甚至可以对换。没有高潮,人物在徒劳地等待,被抽象化为现代西方人的代表。
第三,语言荒诞离奇。《等待戈多》的语言没有逻辑性,变得支离破碎,甚至语无伦次、自相矛盾,既反映不了人物的个性,也无法在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综观全剧,一句话短的只一两个字,一二十句都是如此,长的上千个字,没有标点符号,连成一片。长短结合,生动多姿。《等待戈多》的语言对后来的戏剧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9题:

简述《戈拉》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1.人物对话富有论辩性。小说中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人物,都以论争的方式表明自己的观点,以突出觉醒的知识分子对祖国和人民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关心。
2.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由于人物间的相应对照,人物性格突出,主人公戈拉的形象也更真实、丰富。
3.小说具有优美的抒情格调。由于作家是个诗人,他的小说也更加具有诗的艺术感染力。小说将抒情性融于叙述和论辩之中,产生了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4.小说心理描写也很成功,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巧妙地暗示戈拉和苏查丽达之间的爱情发生、发展、矛盾和痛苦。

第10题:

试论《子夜》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正确答案: 《子夜》的成功,不但由于它主题的深刻,同时也在于他杰出的艺术成就。这表现在:
①宏大严谨的结构艺术。庞大而复杂的艺术结构,这是《子夜》结构的首要特征。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中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从几条线索(如公司、公债市场、工厂、农村、家庭)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主体。
②其次,在写法上主次分明,各条线索主线交错着向前推进,疏密相间,穿插得当。
③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而人物众多,但作者采用了开门见山、和盘托出的手法,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吊唁仪式上把几乎全部重要的人物都推向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以及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
④《子夜》通过以上的精心经营,经纬交错地建成了“网络结构”,显示独特的结构艺术。
⑤成功的典型艺术形象。《子夜》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典型艺术形象,其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形象最为生动丰满。屠维岳、赵伯韬等也都性格鲜明。
⑥多姿多彩的心理描写。茅盾是极善于心理描写的作家,《子夜》也突出了他这方面的才能。一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如吴荪甫在“成功”时的兴奋,失败时的沮丧,多是通过直接、冷静的描写表现出来;二是通过一些细节来描写。作品中几次写吴少奶奶林佩瑶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枯萎了的白玫瑰,以此来体现这位少妇的孤寂惆怅的心理;三是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这种手法可以说或隐或显地从作品的开头贯穿至小说终结。尤其是吴老太爷,他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象《太上感应篇》的奇妙作用;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面前闭起双眼,全身发抖,对丰满的乳房、赤裸裸的白腿的恐惧等等,都显示出这具“古老社会的僵尸”的特殊心理特征。
⑦个性鲜明的语言。《子夜》中人物语言个性鲜明。象吴荪甫的语言总是命令式的、肯定式的,杜竹斋的语言是犹疑的;赵伯韬的语言是粗野下流的,周仲伟的语言近乎流氓式的。这一切都与人物的地位、教养、个性相一致。《子夜》的成功,确立了矛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它的成功,可以看作是革命文学阵营粉碎国民党反革命围剿的重大收获,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不可战胜的强大生命力。而且,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对中国现代社会从经济到政治、文化、心理各方面作出了创造性的有力的描绘,即注重复合的、立体的典型概括,又注重感情、感情因素的渲染,使其成为文学革命以来第一部表现社会的长篇小说,“第一部写实的长篇小说”,推动和影响着其后的长篇创作走向成熟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