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兴起的原因.

题目

中国近代文学兴起的原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近代文学低潮期的主要表现是().

  • A、小说创作的堕落
  • B、外国题材创作风行
  • C、戏剧走向没落
  • D、域外游记兴起
  • E、诗文创作出现逆流

正确答案:A,C,E

第2题:

中国近代文学的定位


正确答案: 以新民为目的.以启蒙为手段。其弊端是笔无藏锋,其主流是以树人为根本目的.以救国为直接目的。

第3题:

请你谈谈CIS在中国的兴起有何表现,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表现:
(1)政府与学术界的重视;
(2)各行各业都增强了CIS意识,纷纷导入CIS;
(3)CIS知识得到了普及;
(4)企业形象促进队伍不断扩大。
兴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1)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消费者识别的需要;
(3)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
(4)我国面临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
(5)我国企业处于经营体制改革的重大历史变革时期。

第4题: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从19世纪70年年初到甲午战争这一时期,是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文学向着自觉革新的道路路迈进了一大步,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的是诗歌与散文,它们表现出时代进步思潮的方向。诗歌创作与现实斗争结合更为紧密,写作题材与方法都出现新的因素,如黄遵宪、康有为、严复、刘光第等作家的创作。诗歌创作的某些革新倾向,成为后来“诗界革命”的先导。散文创作方面,一批早期维新派作家如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黎庶昌等,他们不但否定桐城派古文,而且出现了突破桐城派藩篱的某些倾向,同时亦扩大了散文的题材,而且语言流畅通俗,叙事明白,说理透辟,为后来梁启超的“新文体”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第5题: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文学创作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正确答案: 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矛盾加剧,时代动荡不安,新世的思想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反映在文学上也就出现了反对模拟,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新的文学观点,文学创作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现在:
(1)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散文和揭露现实关怀时事的诗歌,张维屏、朱琦、林昌彝等反映鸦片战争表现爱国思想的诗篇,以及冯桂芬反对桐城“义法”,表达改革思想的诗文,都与鸦片战争前的文学不同,反映了近代的社会矛盾和时代精神。
(2)太平天国的革命诗文,冲破封建传统文学束缚,表现出“朴实明晓”的风貌,直接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服务。
(3)优秀的民间文学,更以歌谣和故事传说等形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

第6题:

近代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近代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有五点:
政治斗争的需要
西方文化的撞击
社会思潮的变革
旧文学的日益没落和翻译文学的影响
新的读者群体形成

第7题: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为什么要分这几个时期?


正确答案: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由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期、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
把近代文学分成这四个时期,便能将中国近代文学在急剧变化的大动荡时代所经历的萌芽、发展和衰微等不同发展阶段明晰地疏理出来,反映出中国封建时代文学蜕变与近代化的过程。

第8题:

工业设计学的兴起作为原因之一,导致了CIS在()兴起。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意大利


A

第9题: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分期的原则是什么?


正确答案: 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我们把近代文学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期:1894年甲午战争--1911年辛亥革命;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期和中国新文学的萌芽: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

第10题:

中国近代文学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原因有五个方面:
(1)政治斗争的需要。民族危机的空间严重,阶级矛盾的激烈复杂,给文坛以巨大影响,使这个时期的文学具有不同于封建时代的鲜明特点。由于清王朝对外国资本主义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中国人民在反侵略的同时,又要反对封建王朝。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决定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反帝反封建性。反殖、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近代文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主题。但由于近代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激烈,也给
近代文学作家及其创作带来了复杂性与过渡性的特点。
(2)西方文化的撞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古已有之,但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和中西文化融合,却始于近代。在当时中国遭受外国侵略、民族危亡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西方文化思想涌进中国的舞台,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变革。中国近代文学题材的扩大,新人物、新意境、新思想、新名词的出现,新的艺术手法的吸取,都无不与西方文化的撞击有关。
(3)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审美意识的变化。近代前期的经世致用思潮、中期的维新变法思潮、后期的民主革命思潮,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近代文学反帝反封建性、过渡性等特点的存在。另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撞击,我国近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文学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向着文学为大众、为民族、为人生的审美观念的飞跃和转化;在对艺术把握世界的规律问题上,由知性分析向艺术审美分析的转化;同时对通俗文学美学意义的认识,扩大了对审美范畴的探讨。这些审美意识上的变化,必然或强或弱地影响着近代文学特点的形成。
(4)旧文学的没落趋势和翻译文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近代,有不少文学样式已日趋僵化,不能适应时代和人民生活发展变化的需要。这就促使了旧文学的逐渐衰亡。但另一方面,由于向西方学习的结果,不仅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学说被介绍进来,而且西方文学也被介绍进来了。特别是翻译小说的兴盛,在精神上给予中国近代小说家以营养。因此,便从不同侧面促使了近代文学多样性、复杂性和过渡性特点的形成。
(5)社会的急剧变化和读者群的扩大。中国近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中国资产阶级的特点,使近代文学的复杂性和过渡性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另外由于中国近代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致使文学的读者群也日益扩大,逐渐形成以工、农、商、学、兵为主体的新的读者群。读者群的变化,影响了文学创作,而作家的创作也不断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欣赏趣味。在这种生产和接受的复杂交错,不断延续的过程中,形成它与古代文学不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