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

简述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题目

简述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和各个时期的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中国的雕塑同书法、绘画一样,都要求表现对象物的神韵。可以说中国的雕塑就是立体的人物画,它的最高美学要求就是传神,就是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的神情仪态。但因为它是一种立体的造型艺术,出了动人的神态美以外,还应当有适度的形体美。因此,人们在欣赏雕塑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注意它是否形神兼备。艺术家们在创作雕塑作品的时候,也总是以形写神,刻意追求神采飞扬和形神兼备的最佳艺术效果。
我国的雕塑艺术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1986年在辽西文化遗址的牛梁河出土了五千年前“性崇拜”的实物,——陶塑裸体女神像及无头裸体女神坐像,这些雕像注意外形轮廓健美柔和,又追求内蕴神态的感情流露,造型准确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显示出我国原始雕塑已经具有惊人的艺术水平。接下来是在河南省安阳市商墓中出土的商代石雕,其中虎首人身石雕用大理石雕成,曲膝跪坐,张口呲牙,显出咆哮、吞噬的神态,也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数量很多、阵容最大的雕塑作品,乃是发掘于陕西省临潼县的秦始皇兵马俑。它是迄今为止在世界文化史上空前巨大的彩色陶塑群体,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雕塑家们在创作其中的人物、车马雕塑的时候,注意从多方面去刻画它们的形象,揭示他们的特征,所以形象生动逼真,多姿多彩。这么巨大的彩陶秦俑,不但在政治上显示了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的那种气势,而且在艺术上表明了我国古代雕塑的高度成熟。
汉代雕塑是秦代雕塑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是运用寓意手法,造成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代表作是陕西省兴平市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另一方面是采取现实主义,展现以人与人为主要关系的现实生活,代表作是先后在陕西省咸阳市、江苏省徐州市、河南省洛阳市等地发现的汉代兵马俑和杂技人俑。特别是徐州楚王墓汉代兵马俑,是继秦兵马俑之后的第二大兵马俑军阵。汉俑比秦俑小很多,最大的尚不及秦俑的1/3。这可能反映了秦汉间艺术观念的变化,即秦代重“写真”,汉代已趋向“写意”。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佛教的流行,我国的雕塑艺术深受佛教的影响,以表现佛教内容为题材的雕塑作品大量出现,敦煌、云冈、龙门和麦积山四大石窟中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造像。这一时期人物形象的主流仍然是体态修长、面貌清瘦、直鼻大眼、耳廓长垂的印度佛模样,在塑工上注意圆润,讲究“行云流水”;在形象上注意浓丽淳厚的色调和朴实的装饰美;在思想上,由于南北战乱,社会动荡,人们饱尝苦难,寻求理想,因而在塑像中寄托愿望,使塑像充满宁静、飘逸、洒脱的智慧和神态,表现出人的脱俗情感。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雕塑艺术呈现另一番辉煌气象。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大多色彩明快,趋于华丽;人物造型比例适度,凝练健康;人物神情温和慈祥,具有浓郁的人情味和亲切感。特别是女性菩萨像,更是体态秀美,气度娴雅,眼含柔情,嘴带微笑,极少神的气味。而龙门石窟唐代奉先寺的户舍那大佛面庞丰腴,神情柔美,与两旁的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上下呼应,显示出一种秩序井然、气氛和谐的景象,就像武则天与她的臣僚们正在协商对话。至于唐代帝王陵墓前的石雕作品,也都姿态生动有力,造型略显夸张,注意刻画对象物的性格特征。像唐太宗“昭陵六骏”和武则天母亲杨氏顺陵前的走狮、天禄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宋代雕塑虽然没有那种恢宏的气象,但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方面却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时的神佛造像已经更加世俗化,在人物造型上注意在人物的日常生活和言行举止中展示人物的心灵境界,注意从面部、眼神、姿态,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去刻画人物的风采和神情。如山西太原市晋祠圣母殿中的44个宫女塑像,重庆市大足石刻中的宋代作品在佛教造像中大量展示社会生活场景,山东省济南市灵岩寺千佛殿的40尊罗汉彩塑更被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元明以后,雕塑艺术没有更多的长进,造像的世俗化越来越明显,有一些精品尚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总的看来,元代雕塑比较粗犷,明代雕塑则过于繁琐,清代雕塑不免庸俗,这都同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有关。
总之,中国的雕塑艺术既有各自的时代个性,又有整体的民族共性,即通过一定的形体,充分的表现神韵;依据一定的现实,尽力的表现理想,只要能突出对象物的崇高、神圣、可亲、可敬,不用过多的考虑肌肉和骨骼的透视关系。这正是与西方雕塑的不同之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鱼类卵巢和精巢的发育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卵巢分期:依据性腺的体积、色泽、卵子的成熟与否等标准,一般将卵巢分为6个时期。
Ⅰ期。卵巢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腔膜上,肉眼不能分辨雌雄。只能见到一对透明呈淡肉色的细线。
Ⅱ期。为性腺正发育中的性未成熟或产后恢复阶段的鱼所具有。卵巢多呈扁带状,雌雄已能分辨。一般为肉色,固定后呈花瓣状,肉眼看不出卵粒,其表面已有微血管分布。
Ⅲ期。卵巢体积增大呈青灰色,肉眼已能分辨出卵粒,血管分布明显。多数卵细胞处于大生长期的卵黄积累阶段。
Ⅳ期。卵巢增大呈长囊状,占据腹腔大部分。卵巢膜出现粗血管,分布如网状。卵巢多呈淡黄色或深黄色。多数卵细胞处于大生长期的卵黄充满阶段。
Ⅴ期。卵巢松软,血管膨胀。卵子从滤泡中排出,透明如玉,粒粒分离,大量卵粒进入卵巢腔,处于流动状态。
Ⅵ期。产过卵不久或退化吸收过程中的卵巢。产过卵的卵巢有过分成熟而未排出的卵粒,可见白浊的斑点,卵巢腔表面血管充血,呈现淤血状,紫咖啡色。
精巢分期:根据精巢外形特征和组织结构,精巢也分6期
Ⅰ期。生殖腺不发达,呈细线状,透明,紧贴在鳔下两侧的体壁膜上,肉眼不能识别雌雄。
Ⅱ期。呈细带状,半透明或不透明,血管不显著,精囊(壶腹)形成,精原细胞增多,排列成束状。
Ⅲ期。呈圆杆状,粉红色或淡黄白色,表面具弹性,血管清晰可见。
Ⅳ期。呈乳白色,表面有皱纹。早期阶段压挤雄鱼腹部没有精液流出,但在晚期则能挤出白色的精液。
Ⅴ期。精巢丰满,乳白色。提起雄鱼头部或轻压腹部,有大量乳白色精液流出。
Ⅵ期。排精以后的精巢大大萎缩,细带状,淡红色或粉红色,挤不出精液。

第2题:

简述法国现实主义雕塑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法国的现实主义运动诞生,现实主义是以反对美术院中将艺术置于一些僵死的原则之下为目的,该运动试图使艺术重新接迈于日常生活,在现实中寻找灵感去达到艺术理想。

第3题:

明清时期,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展,然而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制作却搞得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性


正确答案:正确

第4题:

简述明清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正确答案: (1)主要特点:
①封建经济达到顶峰:边疆地区获得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和地区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成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工具等)
②生产关系调整(更名亩,一条鞭法、地丁银等)
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第5题:

简述罗马巴洛克风格雕塑家贝尼尼作品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贝尼尼的作品在表达激情或宗教狂热时所使用的人体语言更加的复杂,这种“体积”的扭动,夸张的表情,起伏的形体和流畅的线条,便作为华丽的宫廷雕塑以其戏剧性的效果和纪念碑的气势,焕发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第6题:

简述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 音乐同其他艺术一样,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动物声音的模仿。随着人类的进化,它成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
在音乐艺术的早期阶段,它和诗歌、舞蹈密不可分,故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音乐又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据文献记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和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的乐舞,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亦说黄帝时已有)、舜的《大磬》(即《大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周的《大武》。这六代之乐到周代称为“六乐”或“六舞”,分别用以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先祖。由此可见,早期音乐的功能主要用于巫术祭祀,而且没有形成音乐理论,那时的音乐家就是巫人。
周代建立以后,相传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并列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两大支柱。此时期的音乐有三大特点:一、音乐的等级化,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他们拥有的乐队、编排和人数都有等级差别,如天子的乐队排四面,舞队八人一行,共八行;诸侯排三面,四人一行,共四行等等。二、音乐成为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课程。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庞大的音乐机关,首长称大司乐,总管音乐教育和音乐事务。三、音乐的功能由用于祭祀转向主要为政治(阶级统治)服务,一如《周礼·大司徒》所说,“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和”即阶级之间的“和合”。周代音乐的这一变化,是形成音乐理论和产生音乐家的基础。因此,由春秋下及战国,出现了音乐思想的论证,产生了《乐记》(传为公孙尼所作)、荀子的《乐论》等音乐理论专著,并有师襄、师旷、高渐离等音乐家留名后世,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的传说和“韩娥悲歌”余音三日不绝的故事,都说明那时的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秦汉两代,确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一整套适合这一封建体制的礼乐制度来维持新的统治秩序。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对音乐的社会功能予以特别重视。从理论上说,汉代统治者推崇音乐“征诛揖让”和“教化于民”的作用,倾向于恢复古乐。从实践上看,汉代在继承先秦礼乐制度的基础上,重定祭祀天地的大礼以及祭祀时配用的乐器,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同时设立专门负责乐舞的机构——“乐府”,搜集民间音乐创作或配写歌词和曲调,安排乐舞演出。乐府的建立,为后世保留了一部分当时的民间创作,这在中国音乐史上实在是一件大事。它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音乐发生嬗变的重要阶段。首先是南北混战带来的民族融合为隋唐音乐的大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其次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音乐理论转向探求音乐的美感作用;第三是由于佛教的广泛流行,宗教音乐得以传播,并且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改梵为秦”的佛教音乐。具体说来,这一时期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以西域和西凉地区(今甘肃省酒泉市和敦煌市一带)为中心。那时著名的龟兹乐、西凉乐和高昌乐以及疏勒、鲜卑、高丽等地的音乐先后传入,有的还作为宫廷宴享之乐。经过二百年左右与汉族音乐的融合,就为隋唐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民间音乐方面,也出现了南北融合的局面。由于晋室南迁,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随同南下,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等结合而形成“清商曲”,二者比较起来,清商曲的曲调比较清越,也比较抒情。历史上著名的《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和《子夜四时歌》等,都属于清商曲。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阮籍认为音乐是“天地之体,万物之性”,颇带神秘主义的色彩,而嵇康则认为音乐是在四时变化的运动中产生的,承认“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肯定了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的手段,指出了“郑声是声音之至妙”,涉及到音乐的美感作用。嵇康善弹琴,尤以弹《广陵散》名重一时,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临刑前抚《广陵散》,后世称之为“嵇琴绝响”。 
隋唐时代强大繁荣,也是音乐艺术的盛期。由于国力强盛,经济富庶,唐代社会对外显得格外自信,对异质文化表现出巨大的兼容能力,一切有用的外来文化都被吸收和消化,音乐舞蹈文化尤为突出。又由于大都市(如长安)的迅速兴起,市民阶层迅速形成,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显然有不同于其他群众的特点。因此,在唐代数百年间,特别是盛唐时代,不但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而且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燕乐、曲子和变文代表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成就。所谓“燕乐”,就是宫廷宴饮之乐。唐朝建立后沿袭隋制,奏“九部乐”:清商、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即文康),后来删礼毕而增燕乐,列为第一;改天竺而为扶南,仍合九部之数,到唐太宗平定高昌,收高昌乐合为“十部乐”,以“燕乐”总称其名。到唐玄宗的时候,燕乐的演出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两种形式。二部不仅是演出形式不同,演奏技术也有高下之分,坐部伎的水平较高,唐玄宗所选的“皇帝梨园弟子”就属于坐部伎。唐代著名的《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都曾是燕乐中的乐舞。所谓“曲子”,就是配词演唱的歌曲;所配的歌词称为“曲子词”。它是市民生活的产物,“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配以长短句的歌词,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活泼多样的节奏,演唱于歌楼舞肆之间,赢得大多数市民及出入歌楼舞肆的贵公子和士大夫们的欢迎,后经文人加工,形成宋代诗歌的主要创作形式。所谓“变文”,是一种说唱艺术,它起于佛教的讲经宣传。佛教为了扩大影响,取民间说唱形式宣扬佛教故事而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并由寺院走向民间。变文内容有故事情节,演唱时讲究音律节拍,很受人们的欢迎,后来发展为宋元时的“诸宫调”。唐代音乐的这种大发展,使得歌手、音乐家和音乐著作大量出现,描写音乐活动的唐诗也举不胜举。较为重要的音乐著作有《乐书要录》(传武则天著)、崔令钦《教坊记》、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等。著名歌手和音乐家有:何满子、康昆仑、段善本、雷海青、李龟年等。 
宋元时代,城市的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也进一步扩大,与之相适应的音乐艺术也随着产生。但从音乐思想上来说,由于理学的形成及其影响,在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复古主义倾向。这似乎很矛盾,却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日益发展的市民阶层艺术与儒家的正统说教成为一种对照,所以理学家们就会出来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的曲子词这时已成为词。凡词都有一定的曲牌。宋代词人大都通晓音律,其中以北宋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张炎为代表。现在还有注明乐谱的姜夔作品保存下来。曲子发展到元代,被散曲所代替。元代关汉卿、张养浩、马致远等都有著名的散曲作品。此外,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卖艺场所和艺人,这也是市民文化娱乐活动非常活跃的反映。那时,管游艺场叫“瓦子”,或叫“瓦舍”,管演戏的地方叫“勾栏”,艺人叫“勾栏艺人”。他们演出的节目多数与音乐有关,其中的诸宫调因为有多种宫调,适合于表现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生活,所以颇受欢迎。这一时期的音乐专著是北宋陈旸《乐书》,200卷,全书包括历代音乐论述,各种乐器、歌舞、杂乐和各种典礼,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著作,反映了我国宋代以前的音乐成就。 
从明代初年到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一方面是明清贵族的残暴统治,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反映在音乐上是某些创作和理论的战斗意识和复古主义同时并存。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乐律的研究获得划时代的成就。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民歌的异常活跃,尤以情歌为多,内容表现出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此外,明代以后的鼓词和弹词相当流行,二者都属于说唱相间的曲艺艺术,但都用乐器伴奏,前者流行于北方,后者流行于南方。至于戏曲中的音乐,经宋元杂剧,到明代发展为传奇,后又演变为昆曲、秦腔、京剧,成为别具特色的戏曲音乐。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最高成就是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他在书中详细阐明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比欧洲的类似理论更早,更精确。但封建制度埋没了他的成就,没有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实际效用。

第7题:

简述古希腊雕塑发展三阶段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古风时期:希腊雕塑处于“摸索”阶段,他借用埃及雕塑的“正面侓”法则来制作人像,形成了“古风”程式,这一时期的雕塑形体大都比较古厝,僵直,雕塑的重心总是落在双足之间。“古典时期”即希腊雕塑的全盛时期,这时的希腊雕塑在追求“真是的完美”,追求客观真实之美的境界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系列化时期”的题材相当丰富,出现的地区也十分广泛,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扩张,其影响覆盖了整个欧洲,并且成为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奠基,其崇尚客观真实之美的文化便是西方文明讲究思辨性,讲究客观之真的最初体现。

第8题:

简述我国古代雕塑中方圆结合的特点。


正确答案:我国古代雕塑中方和圆的造型不仅属于审美的范畴,而且渗透了一定的哲学观念,和人们对宇宙万物总规律的理解和感悟。古以为天圆地方;方者为刚,圆者为柔;方者为静,圆者为动。因此方圆结合便寓意着阴阳互生、动静相和、刚柔相济,在造型上体现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雕刻的方圆结合中,希腊是以圆为主,而我国则是以方为主,故显得更为严峻、稳重和开阔,透露出作为幅员辽阔的中央帝国的信心和稳定感。

第9题:

云冈石窟在雕刻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哪些艺术的有益成份,创建出云冈的独特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 北方少数民族和外来佛教艺术,特别是印度犍陀罗佛教的艺术。

第10题:

简述明清时期我国招牌广告发展的特点。


正确答案: 1.招牌广告从北宋时期就比较流行,发展到明清时期,招牌已不再是单调的姓氏或街坊的名字作为内容。而是赋予招牌文字以特定内涵。
2.在招牌含义上有的选用吉祥如意为主题。
3.在招牌内容上还采用与商店商品有关的历史故事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