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略

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如什么叫科举制度?产生于何时?唐代科举考试最主要科目是什么?

题目

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如什么叫科举制度?产生于何时?唐代科举考试最主要科目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唐代考试分常科和制科,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明清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州县级考试,考中者叫“秀才”;省级考试叫“乡试”,考中者叫“举人”;中央级考试叫“会试”,考中者再通过“殿试”,可得“进士”称号。


参考答案:

(1)明清时期,由于受科举制影响,一般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都与科举有直接关系。这些学校往往成为科举的预备场所,一些与科举无关的学科,则不受重视。明中期以后,书院逐渐兴盛,但在科举制盛行的时代,书院成为科举的附庸。清代,书院成为官府所办,教学内容全为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直接为科举服务。
(2)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热衷科举考试,整天钻研空洞的八股文,很少有人认真求学问,结果大多数学生知识贫乏,对天下大事和国计民生茫然无知。在这种学风影响下,书坊刻印的应考书籍大量充斥市场,算命、卜卦、祈求神灵的迷信风气在读书人中间广为流传。


第2题:

科举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前代相比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士人自由报名,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
(2)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3)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德名望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是唐代以后科举制的主要形式。任人唯贤,为广大庶族子弟参与政治开辟道路。


第3题:

以下关于唐代科举制度论述不正确的是()。

A.唐代科举制度给了大批中下层士子或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寒士)一个通过考试参政的机会。

B.唐代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

C.唐代科举制度的“八股取士”大大束缚了唐代文人的思想活力。

D.唐时科举不用糊名制,录取的关键并不在一次考试的成绩,而在于平时的声誉。


正确答案:AD

第4题: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何时?()

  • A、汉代
  • B、隋代
  • C、唐代
  • D、宋代

正确答案:B

第5题:

隋唐时科举制度产生原因是什么?
(1)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收回选用人才的大权;
(2)要巩固政治,必须最大限度的网络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以扩大统治基础;
(3)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

第6题:

科举制度取代选举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科举制度较这选举制度,轻门第,重才学;在衡量人才优劣上有一个统一而较为客观的标准,为庶族地主奋发上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应该说是比较进步,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


第7题: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影响。


答案:
解析:
(1)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朝的一大创举。当时的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唐高宗以后,科举取士名额有所增加。武则天开创武举选拔军事人才的先例。到了开元、天宝时期,参加科举的人愈益增多,科举制度中大部分考试科目已经形成,考试内容和形式基本确立,科举制度渐趋成熟和完备。(2)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在历史上存在1 300多年,对我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积极作用在于: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具体表现为:第一,中央政府掌握选士大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第二,官吏经考试选拔,提高官吏文化修养,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第三,士子通过科举获得参政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第四,利用科举制统一思想,笼络人心,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②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具体表现为:第一,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第二,促进人们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思想混乱的局面;第三,刺激学校教育发展,利于教育的普及;第四,种类繁多的考试科目扭转了人们重文轻武、重经学轻科学的现象。③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具体表现为:第一,重视人的知识才能,而非门第;第二,时务策与诗赋利于检验人的能力。从整个发展历程看,科举从隋唐到宋朝,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趋明显,最终被社会所淘汰。消极作用在于:①国家只重视选科取士,而忽略了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②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具体表现为:第一,评分时主观随意因素会影响评分客观性;第二,考官受贿和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第三,诱骗知识分子为功名利禄而学习,大部分考生将终生时间浪费在考场上。③科举制束缚思想,败坏学风,具体表现为:第一,导致学校形成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第二,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使他们形成重权威轻创新,重经书轻科学,重书本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独立性弱、依赖性强的性格特征;第三,形成功利色彩的畸形读书观、学习观,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这些思想长期阴魂不散。

第8题:

科举制度是隋朝创制,唐代全面确立的选官制度。( )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科举制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统一趋势的加强,需要采用新的选官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在南北纷争的局面下,"所论必门户,所议莫贤能"的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各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以应付严峻现实的需要。
(2)士族势力的衰落与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必然要求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与重新组合。要求以新的适应地主阶级内部关系变化的,具有广泛基础的选官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3)南北朝后期已经出现科举制因素的萌芽,为科举制的形成奠定了自身的制度基础。

第10题: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于()。

  • A、汉代
  • B、隋代
  • C、唐代
  • D、宋代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