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

Linguistic Turn指的是语言学的原理引申到了文化、伦理、政治等领域,引起这些领域发生转向。

题目

Linguistic Turn指的是语言学的原理引申到了文化、伦理、政治等领域,引起这些领域发生转向。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文化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


正确答案:从文化到语言这头看,通过考察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可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这种研究就是文化语言学.从语言文化这头看,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能帮助我们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种研究就叫语言文化学或语言民族学.

第2题:

简述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关系。


正确答案: 1)社会语言学一般以一个社会内部的言语共同体的语言状况为研究对象;文化语言学除了研究社会内部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之外,还要研究比较不同的社会的文化类型和语言类型。
2)社会语言学主要关心语言的现状,只有在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的前因后果时,才涉及它们的历史;文化语言学更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词源、字源与文化史的关系)。
3)社会语言学主要关心的是言语交际方式的选择及其社会条件和社会意义,而不大关心语言结构体系本身。文化语言学则对语言结构系统和言语交际行为两方面都给予同样的重视。
4)社会语言学把言语交际活动看作一种社会行为,重点研究言语行为规范与其他行为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文化语言学则把这些内容归入语言与文化的制度层次和心理层次的相互关系。文化语言学不仅要研究上述内容,而且还研究语言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通过语源、字源来了解古代物质文化和智能文化)

第3题:

魏老师在上《泥塑》课时,设计的教学环节为“激发兴趣——文化引申——方法学习一作品展示”,这指的是( )。


A.教学理念

B.教学难点

C.教学内容

D.教学程序

答案:D
解析:
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为“激发兴趣——文化引申——方法学习——作品展示”属于教学程序。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本节课中的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地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

第4题:

完整语言教育观的理论依据是()。

  • A、当代国外全语言理论
  • B、路易斯·伦姆和玛格丽特·莱希的儿童语言学习的三环学说
  • C、伊丽莎白·卡洛-乌尔福克和琼·伦奇的儿童语言学习系统四范畴理论
  • D、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正确答案:A

第5题:

创造性提出儿童语言学习的三环学说是()。

  • A、伦奇
  • B、莱希
  • C、皮亚杰
  • D、加登纳

正确答案:B

第6题:

()是由乌尔福克和伦奇提出来的语言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四范畴说

第7题:

中国社会语言学的开创之作是罗常培先生的()。

  • A、语言与文化
  • B、语言学概论
  • C、社会语言学概论
  • D、社会语言学导论

正确答案:A

第8题:

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有哪些异同?


正确答案:1、共同性: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文化语言学研究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可是社会和文化密不可分,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是完全重合的,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文化现象,所有的文化现象也都是社会现象。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关系就像是等边三角形和等角三角形的关系一样。所以与其说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有什么不同,不如说二者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2、差异性:文化语言学的内容更为广泛,几乎可以包容语言学的全部内容,而文化语言学难以包容文化语言学的全部内容。⑴首先,社会语言学主要是研究发达的复杂社会的语言状况的,而不大涉及文明前的简单社会的语言状况。⑵第二,社会语言学一般是以一个社会内部的言语共同体的语言状况为研究对象,而不大关心不同社会的语言状况的系统比较。⑶第三,社会语言学主要关心社会语言的现状,只是在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的前因后果时,才涉及它们的历史。⑷第四,社会语言学主要关心的是言语交际方式的选择及其社会条件和社会意义,而不大关心语言结构体系本身。⑸第五,社会语言学把言语交际活动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重点研究言语行为规范与其他社会行为规范的关系,对于文化语言学来说,这些内容都属于语言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系。

第9题:

()是由布伦姆和莱希提出来的儿童语言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三环学说

第10题:

谈谈《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主要原理


正确答案: 1916年,索绪尔忠实的学生巴利、凯施蔼和里德林格等根据同学们的笔记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并出版。在这本书中,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体系,要理解这个符号体系,需从两个方面入手: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一个方面,我们说的语言,可以分为日常生活实际使用的“言语”,和存在于言语后面的规则系统--语言。具体的发音,具体的文字符号就是言语,而对言语进行现实性界定的观念,词义所形成的历史就是语言。在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有两个主要原理,我们应花精力去掌握:第一是语言与言语的区别,第二是能指和所指的功能。
第一方面,言语和语言的划分。罗兰·巴尔特在《符号学原理》中是这样定义的:“如果我们从这个多系统的整体中把社会客体抽象出来,也就是撇开构成全部语言规则的信号材料,把与材料无关的语言交流规则系统抽象出来,混乱立刻就会消失。这就是语言,与之相对的言语则是言语活动的纯个体部分。”(《结构-符号学文艺学》[俄]波利亚科夫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7月北京P105)言语既包括词,也包括语法。由词素素词、词组、句子,这些语法研究的内容是语言,由句段到段落、到章节到文章,也有规则。语言不仅包括语法,而且还包括人们的社会意识、思维习惯、文化属性。为了免除语言学中的言语和语言与日常生活中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叶尔姆斯列夫在1959年出版的《语言学论集》中,用“规范”和“惯例”来代替言语和语言。
第二方面,能指和所指的划分。能指(Signifier):指符号的物质层面,如语音、形象(外形)、标记等。它能调动我们的思维,引起我们去推测它的意思的功能。当我们看到和听到一个语言符号时,我们好像明白它指的是什么。我们这时的思维活动是由语言符号的能指功能调动起来的。
所指(SignifieD.:符号的内容、意义。符号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在使用符号时所传达的和所理解的意思。符号本身与符号所指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是任意的,人为的,它们的关系既有约定俗成的稳定联系,也有使用环境中的临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