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史

简述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轨迹?

题目

简述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轨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初期是1958~1966年
①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发展还不完善,只能称为新闻纪录电影
②特点是主要采用演播室播出形式,风格样式单一,人力少,资源不足
③作为政治统治下的宣传工具,教育意味明显
④虽然这个时期的纪录片不免带有时代痕迹,却也代表着这个时期电视节
目的最高水平。代表作品有《英雄的信阳人民》,《到农村去》,《中国》
二)1978~1990年,纪录片得到了蓬勃发展
①改革开放的提出,给电视纪录片带来了发展空间。
②纪录片走向大众传播,出现了系列化、长篇化,专栏化的创作倾向。如《话说长江》在大型系列节目中树立了节目主持人,采用章回小说体的方式,固定栏目,连续播出。
③纪录片观念发生了转变,出现了中国电视界首次和国外合拍的片子——《丝绸之路》
④以《迎接挑战》为代表的政论性电视片开掘
⑤总之,这个时期纪录片的题材,作品风格、表现手法都有了新的发展,并且形成了画面加解说的拍摄模式。代表作《望长城》。
三)90年代以后
①纪录片向着市场化方向发展,越来越故事化,娱乐化
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纪实类的纪录片。从内容上,更加关注底层人物和边缘人物的生活。代表作《流浪的北京》,《远在北京的家》
③总之,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开始学着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无论是从选题上还是拍摄手法上都实现了突破,大量使用了同期声、长镜头等国际流行的表现手法。
四)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与政治变迁、文化进步密切相关,代表了我国不同时期的政治思路和文化特征。纪录片以后的趋势就是朝着国际化形式发展,但中国优秀纪录片内容上必定是非常中国化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英国纪录片运动。


正确答案:从1928年到1937年,格里尔逊带领的英国纪录片小组(GOP),创立了一种纪录电影的制作模式。他们以电影为工具,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个机构的服务性事业中,像电视直播一样,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坚持对影片进行各种有益的实验,对真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处理。

第2题:

根据中国教育历史的发展轨迹,以下哪一项是中国“早期教育”的名称:()

  • A、蒙学
  • B、小学
  • C、国学
  • D、监学

正确答案:A

第3题:

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轨迹是演变型的。


参考答案:对

第4题:

简述《北方的纳努克》纪录片的含义。 


正确答案:《北方纳努克》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该片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影片拍摄了北极哈德逊湾地区爱斯基摩人(Inuit)纳努克一家人的生活,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第5题:

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的作品是()

  • A、《故宫》
  • B、《复活的军团》
  • C、《苏园六纪》
  • D、《望长城》

正确答案:D

第6题:

简述中国古建筑形制结构演变、衍化发展的轨迹。


正确答案: ①内部格局,由无“间到”有“间”;
②取暖设施,由中心区域到功能区域;
③采光与照明设备,由漏光到取光;
④睡眠方法,由“地床”到“架床”;
⑤贮藏设施,由人兽混用到人物分置。

第7题:

简述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


正确答案: 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

第8题:

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部关注中国变化、聚焦中国发展、“叫好又叫座”的优秀国产纪录片,成功走出国门,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让世界读懂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

A、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
B、加强对外交流的需要
C、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
D、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答案:A,B,C,D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A项正确,讲好中国故事,是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需要。能使我们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B项正确,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利用现代传媒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读懂中国,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C项正确,讲好中国故事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需要。彰显“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中国精神,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项正确,讲好中国故事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树立榜样力量,有利于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起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

第9题:

简述英国纪录片运动的创作理念。


正确答案: (1)主张纪录片可以成为塑造公众意识形态的最有效途径。
(2)格里尔逊主张卧室电影为讲坛。
(3)从1928年到1937年,格里尔逊带领的英国纪录片小组(GOP),创立了一种纪录电影的制作模式。他们以电影为工具,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个机构的服务性事业中,像电视直播一样,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坚持对影片进行各种有益的实验,对真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处理。 到1937年,他们一共完成了一百多部影片,这些影片最突出的成就是以切近的角度展现了当时英国基层民众日常存在的方方面面。代表作品:《住房问题》(埃德加·安斯梯和阿瑟·埃尔顿/1935),《煤矿工人》(阿尔倍托·卡瓦尔康蒂/1936)。

第10题:

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现状分析。


正确答案: 中国纪录片起步于1958年,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形成了自己的发展脉络和完整的风格群体。从制作初期以政治为导向的新闻纪录,到80年代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再到90年代,把视角对准老百姓,开始了平民化的纪录。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全面回归社会,走向社会,开始关注社会并步入市场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可以说,中国电视纪录片成为纪录社会变迁、审视中国现实生活的窗口,彰显出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进入新世纪,随着市场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加强,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整体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一、纪录片理念趋于成熟,随着人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审美取向、心里需求的变化,电视生态环境也随之改变,电视纪录片从初期的教化和指导,到90年代开始出现客观与在现的创作方式。再到如今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主观与表现的理念在纪录片中日趋发展,符号语言的大量使用,故事化。戏剧化更加突出,个性创作的观念被认证,中国纪录片进入了一个多元融合的新时代。二、纪录片主题呈现多元化 由于时间的特殊性,近两年纪录片的创作主题相主流意识价值回归,多以反响重大历史事件、纪录国家命运为主,如《筑梦2008》《伟大的历程》等,另外人文历史纪录片也不断地被推出。此外,体制之外的纪录片创作同样硕果丰硕,反映三峡移民的《秉爱》,记录精神病人生活的《七号病房》,关注中国农民生产状态的《伞》等作品通过对社会地城人群的关注,实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批判。纪录片创作团队日益庞大,同时趋于理性风格的创作也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但同时中国的纪录片创作和发展仍存在不足。首先,影响尚不深入。进入21世纪,纪录片栏目正退出黄金时段,播放时间行业在萎缩,究其原因,纪录片创作体制的弊端是其重要影响,纪录片创作者被人为地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类,前者创作的纪录片大多具有较浓的政治色彩,二体制外的创作者大多孤芳自赏,难以寻找播出渠道。另外,中国纪录片在拍摄艺术上大多仍功力不够,中国的纪录片在拍摄艺术上的再现真实能力缺乏,一些纪录片图像的清晰度低。音频信号不稳定,中国纪录片要有所突破必须严把技术质量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