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学

试述下列各实验的结果,并分析结果产生的机理  1)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实验中,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2)尿生成试验中,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题目

试述下列各实验的结果,并分析结果产生的机理  1)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实验中,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2)尿生成试验中,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赢得值法的三项参数和四个评价指标,并分析各评价指标计算结果所代表的含义。


正确答案:三项参数:BCWS、BCWP、ACWP
四个评价指标:CV正值代表费用节支,负值代表费用超支;SV正值代表进度超前,负值代表进度拖延;CPI大于1说明费用节约,小于1说明费用超支;SPI大于1说明进度超前,小于1说明进度拖延。

第2题:

试述中日教育近代化的主要措施,并比较分析二 者结果迥异的原因。


答案:
解析:
(1)在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中,近 代教育的兴办和发展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两国兴办近代教育都开始于19世纪中叶,这既 是两国近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直接影响和制 约着两国近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发展的 状况。 (2)近代日本的教育改革。从1868年明治 维新开始,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基本完成,可 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从1868年到1884 年,是自由主义教育思想一度占据优势而又衰落 的时期;第二个阶段从1885年到1894年,是国 家主义教育体制确立时期;第三个阶段从1895 年到1912年,是国家主义教育得到进一步扩充 和加强的时期。主要的改革措施包括:一是确立 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1868年3月14日,明治 政府颁布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五条誓文》。 其中,提出了"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 的要求,明确地表明了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 基本方针。二是颁布教育改革法令。1872年8 月,在参考欧美教育制度和对日本原来的教育制 度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文部省颁布了以仿效法国 教育制度而制定的《学制令》。三是积极发展师范教育。四是到先进的欧美国家学习考察。五 是重视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六是严格而积极 地选派留学生。七是从欧美国家聘请教师。 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 和工业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为日本经济 的飞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基础。然而,在 “富国强兵”和“大振皇基"的指导思想下,这次 教育改革也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和皇权主义的 色彩,并在明治维新后的学校教育领域中表现得 越来越明显。 (3) 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同样可以分成三 个阶段。同日本的教育近代化相比,中国近代的 三个阶段更加明显,即1862年至1894年的洋务 运动时期,1895年至1898年的戊戌变法时期以 及1901年至1912年的清末新政时期。主要的 改革措施包括:一是创办新式(洋务)学堂。自鸦 片战争以来,特别是I860年英法联军侵华以后, 痛感外交、军事、生产技术人才缺乏,洋务派认识 到旧教育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依照 西方教育兴办新式学校以培养洋务人才。这种 新式学堂主要有外国语学校、工业技术学校和军 事学校。二是留学教育。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洋 务派认为必须熟悉西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但 是,只靠在国内兴建学堂是不够的,需要到外国 学习考察。1872年,容闳带领30名幼童远渡重 洋,迈出了中国人大规模留学的第一步。但赴美 留学仅进行了四期就告终止。1876年,李鸿章、 沈葆祯又上书请派学生到欧洲留学。三是设立 京师大学堂为全国教育之表率,并为全国最高行 政机关。四是兴办地方学堂。在积极创办京师 大学堂的同时,维新变法期间又令各督抚将各 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 西学的学校,省会的大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城 书院改为中等学堂,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地方 自行捐办之义学、社学等亦一律中西兼学。五是 废除八股取士法,改革进而废除科举制度。六是 頒布学堂章程,制定学制系统。七是改革教育行 政机构,设立学部。八是厘定教育宗旨,凸现“中体西用”之精神。 (4) 中日教育发展差距的原因分析。 总体来看,虽然明治时期的教育近代化呈现 一个日益保守和反动的态势,但从提高国民的教 育水平,培养近代国家需要的专门人才这方面 讲,还是比较成功的。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 纪的最初二十年,日本的近代教育一直是有计 谋、有目标地均衡发展,只用了六七十年时间,就 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甚至二百多年的发展 历程,由教育落后的国家而跻身教育发达的先进 资本主义国家行列。而中国在19世纪后半期, 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前,近代教育发展相当缓 慢,严格地说还处于启动阶段。尽管20世纪最 后二十年,近代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基础极端 薄弱,仍是相当落后。日本领土只有中国的三十 分之一左右,人口只相当于中国的八分之一左 右,而在1920年,其在校小学生人数为8 633 000 人,中国只有4 852 642人,只相当于日本的一半 多一点;日本在校中学生为337 300人,中国是 117 740人,只相当于日本的三分之一强;日本在 校大学生为70 900人,中国为17 262人,只相当 于日本的四分之一左右。中日两国几乎同时起 步兴办近代教育,然而只过了短短六七十年时 间,日本就把中国远远地抛在了后面,两国的差 距是惊人的,而这种差距的形成原因也是多方面 的,具体如下: 第一,领导者的素质差异。洋务运动和清末 新政的领导者均是体制内的旧官僚,他们很难说 有多少近代眼光和超前意识,仍然抱持着“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不放。他们进行改革是 很勉强的,是受外界压力的结果。改革的目的并 非培养宪政时代的一代新人或者能使国家臻于 富强的人民,而是培养一种热爱清王朝和始终孝 忠清帝的人。而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却是热情有 多余,能力不足,他们明显缺乏治理一个大国的 素养,也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 日本推动教育发展的主体是明治政府。这 个政府是在与幕府的实际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是 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权,其主要成员大多是既 有深厚学养,又有丰富的政治活动经验;既对本 国事务了如指掌,又能清楚地认清世界形势的资 产阶级改革家。我们如果把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大隈重信和李鸿章、张之洞、康有 为对比,把明治天皇和光绪皇帝对比,高低上下 一清二楚。 第二,经济基础不同。教育是投资大、见效 慢的长期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没有强大的 经济基础,没有国家财力、物力的巨大支持,要想 取得满意的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国家经济发展一直比 较迅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力得到加 强,投资于近代教育的经费不断增加。 对比日本1868年以后相对和平的环境,中 国可谓是风雨飘摇,危机四伏。外有西方列强虎 视眈眈,内有各地反清势力层出不穷的威胁,特 别是同盟会成立后,清政府的生存环境更是十分 恶劣。《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赔款加利息 高达15亿两白银,完全超出了清政府的支付能 力。经济落后影响教育进步,教育落后反过来又 制约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模仿对象的差异。日本新政权建立 后,就立即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列国,学习西方 富国强兵的先进经验。“脱亚人欧”一直是日本 孜孜追求的目标。日本的教育体制先后学习了 法国、美国和德国,虽然基本上是在走下坡路,但 毕竟是坚持不懈地学习西方。 清政府和中国人从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 看到了日本的巨大进步和可怕实力,对日本的经 验奉若神明,把日本当作学习的榜样,实际上日 本的教育制度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日本可以 直接从西文译书,中国人却经日文转译,日本青 年直接去欧美发达国家学习,中国人却以去日本 留学为时髦,结果可想而知。 第四,接受外来文化的差异。日本文化的基 本形态属于“什么都可以”型,中国则属于“非并 存”型。在日本,一个人可以同时信仰佛教与神 道教而不受社会歧视,这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 日本在摄取外来文化时,不只是学习科学技术, 而是全面学习包括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在内的全 部内容,加以全面吸收,而中国则是有区别、有选 择地接受,结果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3题:

组织若干实验室,共同在规定的时间内,测得同一批号血清,收集测得结果作出统计学分析,目的在于调查各实验室的工作质量,观察试验的准确性;比较各实验室间的数值,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各实验室结果渐趋一致。此过程被称为

A、方法比较

B、室内质量控制

C、室间质量评价

D、质量保证

E、质量计划


参考答案:C

第4题: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试验分析,检查其合理性,并根据实验的基本要求评价实验的科学性。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通过实验室间的比对,观察其结果的准确性、一致性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各实验室结果趋向一致的是室间质评。

A

B



第6题:

分析生理学实验研究结果的正确观点是

A、分子水平的研究结果最准确

B、整体水平的研究结果最不可靠

C、动物实验结果可直接解释人体生理功能

D、离体实验结果可直接解释整体生理功能

E、研究须在多个水平进行并对结果加以综合


参考答案:E

第7题:

分析下面图1、图2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实验结果,该实验有什么模式?实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图1和图2显示的都是单被试实验。单被试实验设计的特点是强调单个被试或少数几个被试,有时又把它称为“smallnresearch”。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在学校、家庭、医院和商业等领域的研究中。单被试实验设计是指在研究中只有一名被试,着重于对单个被试行为变化的测量。单被试设计的典型实验历程分为三个主要部分:①建立基线。②施加自变量。③消除自变量。单被试实验设计中,凡是没有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都用字母“A”表示;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历程用字母“B,J或其他字母表示。图1是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单被试实验,实验模式是ABAB;图2是有两个自变量的单被试实验,实验模式是ABACA。
(2)单被试实验的模式是:第一阶段是建立基线阶段。建立被试在施加自变量之前的行为反应模式。一旦基线阶段比较稳定之后,即可施加自变量。这个基线起到实验设计中的控制组作用。第二阶段是施加自变量。在这个阶段,除了施加自变量之外,一切其他的实验条件都要保持与基线段相同。第三阶段是消除自变量。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决定因素。
(3)图1说明移除注意对减少学童的顽皮行为有显著的作用,注意被移除的时候儿童的顽皮行为下降,撤销自变量,学童的顽皮行为又恢复;图2说明移除注意和处罚对减少学童的顽皮行为都有显著作用,处罚的作用要优于移除注意。

第8题:

Meta分析过程中,主要的统计内容包括

A、对各独立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选择适当的模型加权和各研究的统计量

B、计算各独立研究的效应大小后按Mental-Haenszel法进行合并分析

C、对各独立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ntal-Haenszel分层分析

D、对各独立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检验,并计算失效安全数

E、计算各独立研究的效应大小和合并后的综合效应


参考答案:A

第9题:

试述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并综合分析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及其结果。


正确答案:新变化:
(1)鸦片战争后,封建经济开始解体,小农经济和手工业者破产,在沿海通商口岸出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2)60——70年代,出现封建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民用企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外资企业大量出现。
原因:
(1)西方列强的侵华,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2)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小农经济破产,为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提供市场,、劳动力的条件。
(3)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办洋务,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刺激作用。
(4)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及资本输出。
结果:
(1)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
(2)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场所和原材料的供应地。

第10题:

试述汽油机点火调整特性实验的目的、条件、设备及步骤?并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目的:确定最佳的点火提前角
条件:测功机;标准热状态;水温=80±5℃;油温=85±5℃
步棸:改变、Me、n、Ne、Gt、ge实验结果分析:1.θ小:燃烧拖后,及时性差,膨胀不充分,散热面变大,主要热效率下降,排气温度上升。
极限状态:燃烧在下止点进行,热能不做功,在排气管燃烧。(放炮)
2.θ大:燃烧相位前移,压缩负功上升。
极限状态:燃烧在上止点进行,热能不做功。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