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

绮石对虚劳的病机是如何阐发的?

题目

绮石对虚劳的病机是如何阐发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绮石论述虚劳病机分阴虚和阳虚两大类,以阴虚为主要方面。绮石认为虚劳的病理变化,主要是精血不足,水不济火,以致阴虚火亢,相火上炎,伤其肺金,可变生诸证。二是阳虚三夺,中气不守:即色欲过度夺精,夺精至竭,势必火与气相次俱衰;劳役太过夺气,气为火之属,精之用,气夺而甚,则火与精连类相失;火者阳之屑,夺火多从夺精、夺气而来。然亦有过服寒凉以致命火衰微的。凡此三夺,悉归于脾,因精与火虽主于肾,而中气不守实为关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河间学派主要阐发何种病机()

  • A、火热
  • B、脏腑
  • C、六经
  • D、外感

正确答案:A

第2题:

虚劳的主要病机是什么?


正确答案:虚劳以两脏或多脏劳损,气血阴阳中两种或多种因素虚损为主要病机。

第3题:

如何理解苏轼对孔子“辞达”说的阐发?
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是苏轼文艺思想十分突出的方面。就文而言,苏轼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要求行文自然“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或者说是“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而自然的关系。这种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完美追求正是继承了孔子“辞达”的观点,并且又有所深化和发展,是对孔子“辞达”说的进一步阐发。

第4题:

如何理解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这一论断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地肯定了建安以来诗歌向抒情化发展的方向,比曹丕“诗赋欲丽”的提法更进了一步,更成为千古名言。陆机只讲抒情不讲言志,实际上是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到“止乎礼义”的束缚的巨大作用,它使得诗歌突破了经学的控制,使得诗歌真正回到了它本来的审美面貌,使得诗真正为诗,文学真正为文学。尽管有少数封建正统文人对这一理论命题颇有微词,但是绝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都认同这一深刻而又精辟的著名诗学命题。
“绮靡”并非“淫艳”、“侈丽”之意,而是指“精妙之言”,是没有贬义的。刘勰《文心雕龙》讲“《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以及西晋文学“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等,都没有贬斥含义。可以说陆机重视语言表达的形式问题,儒家只说文辞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可是陆机第一个明确提出形式的重要性,这一首创对于整个六朝文学重视语言艺术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5题:

李杲对脾胃内伤的病因病机是如何阐发的?


正确答案:李杲认为导致内伤的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伤胃,劳役过度伤脾,精神刺激。这三种因素既可单独致病,又可综合致病。其病理变化一是气与火的关系失调,阴火炽盛,元气耗伤,阴火上冲而发生“热中证”。二是升降失常,脾胃不足,清气不能上升,表现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清气下陷可见泄痢,脱肛,小便闭涩;清浊相混,气机逆乱,可见痞膈,中满。也即是说升降失常,向上影响肺,向下影响肾。

第6题:

增列“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素问》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更为完整的医家是()

  • A、张洁古
  • B、喻昌
  • C、绮石
  • D、缪仲淳
  • E、刘守真

正确答案:E

第7题:

汪绮石所著的()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等均有较好的论述。


正确答案:《理虚元鉴》

第8题:

试论唐宗海对血证病机的阐发。


正确答案: 气机阻逆,血随上溢:气为血帅,气机冲和则血随之而畅行络隧,如果气机不畅,则血行受阻,气逆上冲,则血离常道,上溢而为吐血、呕血、咳血等症。故唐氏有“气迫则血走”之说。
脾失统摄,血无归附:脾主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若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则不能生血。血虚津少,肺失滋养,则为土不生金。脾“‘以其能统主五脏而为阴之守也,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肉,所谓居中央畅四方者如是,血即随之运行不息,所谓脾统血者,亦即如是”。故血之运行上下全赖脾气。若劳倦伤中,脾气不统则血多下失,思虑伤脾,则血可由上下溢出。
火热炽盛.逼血妄行:火热内盛.则迫血妄行。如热伤阳络,则为衄血:热伤阴络,则为下血。火热与气机阻逆关系密切,气逆则易化火,即唐氏所谓“气盛即是火盛”。对于气火上逆而致的血证,以泻火降气为法。
瘀血阻络.血行失常:瘀血也是形成出血证的一个因索。凡吐、衄、便、漏各种血证,其离经之血,无不成疲。瘀血内阻,可以造成再次出血。所以唐氏说:“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安走而吐溢”。因此,血证亦应重视消瘀,“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否则,瘀血内阻,不仅能导致重新吐溢出血,还可遗患无穷,变生其他疾病。如“动脉中已动之血,有不能复还故道者,上则着于背脊胸膈之间,下则着于胁肋少腹之际,着而不和,必见疼痛之症。或流注四肢,则为肿痛。或滞于肌腠,则生寒热。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阻滞气机,久则变为骨蒸、干血、痨瘵”。在瘀血辨证方面,他指出旧说的局限,“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唐氏对血证病机的分析,有气机阻逆、脾失统摄、血热妄行、瘀血阻络等几个方面,这些都属于气血辨证的范围。同时,他又善于结合脏腑病机,综合分析,他说:“脏腑各有主气,各有经脉,各有部分,故其主病,亦各有见证之不同”。如吐血主病在胃,呕血主病在肝,咯血主病在肾,唾血主病在脾,咳血主病在肺等,指明了在血证论治中气血辨证结合脏腑辨证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9题:

如何看待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之说?


正确答案:(1)“诗缘情”是从诗歌内容方面提出的要求,强调诗歌的抒情性。“绮靡”则是从诗歌的形式方面提出的要求。
(2)陆机此说,说明他既重视文学的内容,也重视文学的形式。
(3)陆机强调文学的情感特征,这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本质特点。

第10题:

如何理解苏拭对孔子“辞达”说的阐发?


正确答案: 苏轼不仅是说文辞只要能准确表达意思、思想,而且还应该讲求文辞的艺术性、文学性这一中心观点。孔子在文章内容和形式问题上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要求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
一。他说“辞达而已矣”是为了反对花言巧语,反对华丽辞藻掩盖空虚或有害的内容。这对于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调文艺的教育作用是有意义的。但是孔子的这句话常常被人作为重质轻文的理论依据。如司马光”足以通意,斯止矣,无事于华藻宏辩”。
苏轼主张文章必须“有补于世”,反对为文而文,主张自然奔放,反对雕琢文辞。在这个基础上,他对“辞达”注入了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为了说明他的见解,他先引述了孔子“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再引述“辞达而已矣”。这就是说要全面理解孔子的思想,孔子并不否定语言艺术,而且相当重视语言艺术的作用。他说:如果只要求言辞能够达意,而以为无须讲究语言艺术,那就大错了;事实上,真能达意的文辞,不是不讲艺术技巧,而是达到了语言艺术最高造诣。他认为要求得辞达,必须研究描写对象的奥妙,象系风捉影一样,把握稍纵即逝的现象,然后“了然于心”;这就不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认识到它们内在的本质规律,不仅熟知形态,而且掌握神韵。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千万人而不一遇”,可是做到这一点还很不够,还必须把“了然于心”的事物进而“了然于口和手”,这就需要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技巧,把它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苏轼认为,孕育形象,抓住兴会,信笔挥洒,而描绘地形象既形似,又神似,这才叫“辞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