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政学

简析西方现代主要政治思想家及他们的观点。

题目

简析西方现代主要政治思想家及他们的观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析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参考答案: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第2题:

()意大利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


正确答案: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第3题:

简析现代型理论的类型及其优势。


参考答案:现代化理论,包括现代化政治、经济、社会、行为与比较研究理论,也可分为结构学派、过程学派、行为学派、实证学派、综合学派与未来学派的理论,可谓五彩缤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结构学派
结构学派以结构—功能主义现代化理论为主要特征。他们信奉社会进化论思想,认为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根本差别是结构分化、功能专门化与社会整合。他们更加关注现代性与传统性的比较与转变,即重视转变结果,而不是转变过程,试图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知识等不同角度区分并阐述社会的不同类型或模式。代表人物有帕森斯、列维和穆尔等。
帕森斯在他的著作《社会行动论》和《现代社会体系》中,沿用涂尔干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二元分类法,把社会发展过程看成是社会结构的进步性分化与社会功能的专门化。结构的分化程度与功能的成熟性代表了社会发展水平。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知识与文化等特征,分别构成现代性与传统性。从传统社会的传统性向现代社会现代性的转变,涉及一系列社会结构与功能的根本转变以及社会的整合。
在政治方面,简单自然的村社权力系统与封建专制制度让位于民主制度,包括普选制度、党派制度与科层制度等等,信仰自由代替了宗教统治。在社会方面的转变,包括结构的分化与层次化、功能的专门化与职业化、社会的流动、家庭的变化、知识的普及、社会世俗化等等。社会整合则是对社会分化带来的破坏、冲突、失调与紧张关系的平衡。分化程度与科层化程度高、整合程度大与整合功能强的社会,是更现代的社会。
列维在《现代化与社会结构》中分析了现代化的特征。他把现代化社会与非现代化社会在社会结构方面的特点与差别归纳成如下八点:(1)现代化社会的政治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等诸单位的专业化程度高,而非现代化社会的专业化程度则比较低。(2)在现代化社会中,由于专业化程度比较高,诸单位是相互依存的,功能是非自足的;而非现代化社会中亲属群体与近邻共同体的自足性比较强,缺少功能的分化。(3)在现代化社会中,伦理具有普遍主义性质;而在非现代化社会中,家庭与亲属的社会关系比较紧密,伦理具有个别性质。(4)现代化社会的国家权力是集权但不是专制;非现代化社会的国家权力如同封建制度一样,即便在权力比较分散的情况下,其性质仍然是专制的。(5)现代化社会的社会关系是合理主义、普遍主义、功能有限与感情中立,非现代化社会则是传统的、个别的、功能无限与具有感情色彩的。(6)现代化社会有发达的交换媒介与市场,非现代化社会的交换媒介与市场不发达。(7)现代化社会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层制组织,非现代化社会即使有科层制组织也是建立在个别关系基础上的。(8)现代化社会的家庭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其功能也在缩小,非现代化社会的家庭结构是多样化的,家庭功能是多重的。
穆尔认为,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经济富裕与政治稳定社会的总体过渡。他把工业化作为现代化的初始原因。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有:具有高水平的技术与受过高度训练的专家、广阔的市场与相互储存的组织结构;首先是由工业化初期死亡率下降所引起的人口爆炸,随后是工业化成熟期普及家庭计划,实行人口控制,过渡到低出生——低死亡——老龄型人口结构;亲属群体与家庭功能的缩小与解体,个人主义进一步加强,妇女地位的提高,社会控制的减弱。实现工业化需要:在价值观念上,由亲属优先(任人唯亲)过渡到业绩优先(任人唯贤);在制度上,建立能够为发展经济而动员土地与资本的可转让的所有制,使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劳动市场制度与促进流通的商品交换系统;在组织上,建立专业化、金字塔式的科层制组织与合适的国家财政组织;在个人动机上,培养有创造精神的个性、业绩主义志向、向上的积极性、对教育的渴求与活动热情。
伊斯顿的《政治体系》描述了政治现代化的连续模式,即传统社会通过自我增殖走向现代社会。阿尔蒙德在《发展中地区的政治》中指出,发达的政治体制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不发达的政治体制是传统社会的特征;一切政治体制在文化上都是混合的,把传统与现代的成份结合,如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与人口控制化等等。结构—功能分析在现代化研究早期非常流行,并对后来的现代化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过程学派
关注现代化的过程而不是现代化的结果,是过程学派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点。现代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代化理论是对这一过程的表述。他们研究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征与现代化发展规律,代表人物有罗斯托等。罗斯托1960年发表了《经济发展阶段:非共产党宣言》,指出可根据经济指标把所有社会的发展分成五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的大众消费阶段。1975年他又增加了一个阶段,即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他认为,在准备阶段,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更有效地建立社会基础结构,新精神在社会中发展,出现一个新的企业家阶级;起飞阶段是关键,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排除经济发展的障碍,才能实现工业化与建立工业部门;以后技术从工业部门传播出去,经济与社会便走向成熟,然后向消费社会过渡。显然,罗斯托的现代化是一种连续发展模式,他强调经济发展与工业化的作用,同时注意到精神的作用,延续了韦伯的思想。
帕森斯在《社会系统》中,从世界历史角度把现代化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欧洲西北角(英国、法国、荷兰)为主导,其代表是英国工业革命与法国政治革命;第二阶段以欧洲东北角(德国)的急速工业化为主导,政治民主化落后于经济工业化,产生了纳粹法西斯主义灾难;第三阶段的主导者是美国,美国的民主革命与工业革命结合得比较好。
布莱克关于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的思想在其著作中有大量体现。他在1966年出版的《现代化的动力》中,把现代化分成四个阶段:第一,现代性的挑战,现代观念与制度、现代化拥护者的出现,这一切使社会在传统知识范围内遇到了最初对抗;第二,现代化领导的稳固,权力从传统领袖向现代领袖转移,在此过程中,尖锐的革命斗争通常可达数代人之久;第三,经济与社会的转型,经济增长与社会变迁达到这一程度:社会从以农村与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以城市与工业为主的生活方式;第四,社会整合,经济与社会转型导致了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重组。1979年,布莱克在《比较现代化》中,把现代化进程分成四个阶段:准备时期、转变时期、高级现代化时期与国际一体化时期。
亨廷顿总结了现代化过程的九个特点。(1)现代化过程是革命的过程,这是直接依据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比较而来的;(2)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地将现代化过程归纳为某一种因素或某一个范围;(3)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与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4)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与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成为全世界的现象;(5)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6)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都有可能区别出不同水平与阶段;(7)现代化是一个同质化过程,传统社会以许多不同类型存在,现代社会却基本相似;(8)现代化是不可逆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的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与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个长期趋势;(9)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现代化的冲击很大,变化很深刻,代价与痛苦也很大,但从长远观点来看,现代化增加了全人类在文化与物质方面的幸福。
过程学派的观点对发展中国家制定现代化发展战略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三)行为学派
现代化过程必然涉及个人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如果没有价值观念、心理素质与行为特征方面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人们是难以适应现代化的变化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心理学家们强调心理与行为转变在现代化中的重要性。这派代表人物是英格尔斯和麦克勒兰德等。
英格尔斯认为,在任何社会与任何时代,人都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只有国民在心理与行为上都发生了转变,形成了现代的人格,现代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与文化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具有人格的现代性,这个社会才能成为现代社会。他在《走向现代》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能够赋予先进制度以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的心理基础,如果掌握和动用先进制度的人本身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还没有经历一场向现代性的转变,那么失败和畸形的发展就是不可避免的。”他归纳出现代人的九个心理特征。(1)有接受经验的能力,对革新与变化没有先入之见;(2)在意向上不仅对直接环境中产生的大量问题,而且对外部产生的大量问题形成并持有自己的观点;(3)面向目前与未来,而不是迷恋过去;(4)把计划与组织信念视为处理生活的方式;(5)为促进个人目的与目标的实现而掌握环境,而不是完全为环境需要所操纵;(6)相信世界是可以依赖的,相信可以依赖别人与别的机构来履行或完成义务与职责;(7)懂得别人的尊严,愿意尊重他们;(8)信仰科学与技术;(9)相信分配公正,相信根据社会贡献而不是根据某人与这种贡献无关的奇思怪想或特殊性质来获得报酬。在这些特征中,有四个特征最重要,它们是:他是参与型公民,并有丰富的知识;他对个人效能抱有充分信心;他在受到传统势力影响时,特别在处理个人事务上作出决策时,有高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他愿意接受新经验与新思想,是头脑开放的人。
在麦克勒兰德看来,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该国的成就动力值相关。他提出的成就动力值,是通过计算儿童和小学生读物与童话故事中有关进取和以获得成就为欲望的主题的出现频率而得出的。他认为,成就动力值较高的社会将造就精力更旺盛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们推动了经济更加快速发展,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关键因素是企业家精神。行为调适理论解释了如何使用积极的奖励与消极的惩罚来制约个人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与人格结构决定了人的行为,行为也反过来改变人的价值观念与人格结构。这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不同的刺激手段,或鼓励或抑制某种行为方式,导致行为方式的改变,造成或强化形成某种行为方式。社会系统是一个可操作系统,一切人都属于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改变操作中的某些制约因素,就可改变人的行为模式。
帕森斯在《社会行动论》中提出了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他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一套“角色期待”,它规定了社会成员所期待充当的社会角色,社会通过奖励与分配系统实现这种角色期待,从而构成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它制约与强化了社会成员的行为。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在社会选择方面有四种类型:全选—贤选型,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与反权威主义,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目标与手段,个人成绩与能力是选择的主要依据;全选—亲选型,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与权威主义,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取决于其成绩与能力,个人愿望与成就不受重视,国家被视为达到发展目标的手段;特选—贤选型,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权威主义与传统主义的结合,个人的等级地位与亲缘关系受到极大重视,个人成就与能力也受到重视;特选—亲选型,价值观念是传统主义,只有稳定与亲缘关系受到重视,不考虑成就、效率与理性。
(四)实证学派
现代化是一段实际的历史过程。在对世界各国现代化实际进程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的种种现代化理论,可以归纳为实证学派的现代化理论,如亨廷顿的政治秩序论、格申克隆的工业化模式、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理论和各国学者开展的大量现代化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亨廷顿通过对二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的实际变化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现代化观点,即政治秩序论,或强大政府论。他在1968年出版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用大量事实说明,世界各国政治的最大不同,不是政府形式,而是政府的有效程度;许多新兴国家,经济发展了,政治却腐朽了,社会冲突与动荡不定。他研究一些国家发生的政治腐朽、权力转移与政治变迁,提出政治现代化涉及权威的合理化、结构的分离化与政治参与的扩大化等三方面,政治现代化有三种类型:欧洲大陆型、英国型和美国型。
库兹涅茨因为他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而获得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经济增长显然是现代化的关键内容。他在1973年发表的《现代的经济增长:发现与思考》一文中分析国民总产值及其组成部分、人口、劳动力等,得出现代经济增长的六个特征:一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很高;二是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三是经济结构转变的速度快;四是有紧密联系而且极为重要的社会结构及其意识形态也在迅速变化,社会学家把城市化与世俗化视为现代化过程的组成部分;五是经济上发达的国家利用技术力量的增强,尤其是运输与交通方面已经增强了的技术力量,有扩展到世界其余地区的倾向;六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传播,尽管在全世界产生效果,但仍然是有限的。
目前,现代化运动波及全球,世界许多国家的学者正在开展本国的现代化研究以及国际对比研究,试图找到本国现代化的最佳战略。这些实证研究已经并将继续不断地丰富现代化理论,同时也促进了实证学派的发展。
(五)综合学派
现代化是涉及人类生活方方面面深刻变化的历史过程,单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与心理学等不同角度研究现代化固然重要,但总给人以盲人摸象的印象。虽然从整体上研究现代化有很大风险,但这却是必须开展的工作,关键问题是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布莱克的比较现代化研究就开辟了一条途径,布伦纳和布鲁尔则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参量分析法。现代化的内生与外生理论、自发与应激理论、依附理论、中心—边缘理论及西方化理论也应属于综合学派的观点。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人们试图从总体上把握它。布莱克的比较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方法。
布莱克在1966年出版的《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中,分析了现代化在知识、政治、经济、社会与心理等五个方面的变化,采用比较历史研究的方法,选择了五个比较因素,包括政治权力从传统人物转到现代化领导手中的相对迟早、对传统领导直接的现代性政治挑战是内在的还是外来的、该社会在近代是拥有领土与人的历史延续性还是经历了人口与土地的重组、该社会在近代是自主统治还是经受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殖民统治、该社会在进入近代时是否已在相当程度上发展出能适应现代性功能的制度或根本没有这种制度。
布莱克将世界170个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分成七种模式。第一模式,英国与法国模式,先是政治革命,后发生工业革命。第二模式,英法衍生国模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模式)。第三模式,其他欧洲国家模式。第四模式,其他欧洲国家在新世界的支系,拉美22个独立国家模式。第五模式,基本自主进行现代化的国家模式,包括俄国、日本、中国、伊朗、土耳其、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和泰国。第六模式,亚洲和北非等34个独立国家和29个附属地区。第七模式,南部非洲和大洋洲的31个独立地区和20个附属地区。
艾森斯塔德认为,任何系统为了维持自身存在并从社会各个方面获得资源,必定会产生某种程度的活动、角色与组织的制度化;任何系统,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系统中,都存在着变化的内在倾向,正是系统的制度化使变化成为可能。他把现代化看成是高度的结构分化、社会流动与规模更大的、统一的、集中的制度建立的过程。
弗兰克等依附论者认为,过去发达国家的发展是对殖民地剥削的结果,今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依附的关系,仍然抑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按照这种理论,发展中国家应该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中心—边缘理论认为,资本有一种向中心地区集中的倾向,因此中心与边缘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将随着经济发展而扩大。有人过分强调了欧洲和美国在工业化中的带头与示范作用,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欧洲化或美国化。不论他们出于什么考虑,把现代化简单地解释成西方化、欧洲化或美国化,实际上有碍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与事实不符。
德国学者普尔认为西方的现代化具有多样性。他分析了英国和欧洲大陆德国和法国的现代化模式。英国模式,主导因素是工业化,它促使民主化产生,许久以后又促进了科层化。不过,我们不能忘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工业革命早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事实;如果考虑到这一点,英国的民主化可能就早于工业化。法国模式,主导因素是科层化与民主化的综合,工业化则是后来才到来的,其影响也较小。德国模式,科层化与工业化带来了现代化,民主化始终是缺乏的。
布伦纳和布鲁尔设计了22个变量因素和20个参数来分析现代化的变化模式,他们的变量与参数包括农村与城市、人口、经济与政治等方面的数据。布莱克在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时,用了10个方面的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能源消费、劳动力就业比例、经济结构比例、经济支出比例、城市化、教育普及率、健康状况、信息交流与收入分配。
(六)未来学派
现代化不仅是发达国家的过去,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在与未来,同时发达国家的未来也不能忽视。发达国家现在的“现代化”是什么?未来社会学家们提出了种种理论。人们习惯把研究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的学者称为未来学家。他们提出了后现代化、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等思想,其代表人物是贝尔和托夫勒等。
1973年,贝尔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精神传播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研究》。1976年他又推出《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贝尔认为,社会发展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前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工业社会在西欧、苏联和日本,后工业社会在美国。前工业社会以传统主义为轴心,强调国家和私人对投资决策的控制。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轴心,大学与学术机构成为重要的社会机构,人作为一种资本已经成为主要资源,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成为经济基础。他描述了知识社会的情景,并对新社会的特点作了概括:理论知识的首要性、新知识技术的产生、知识阶级的扩展、从商品变为服务、工作性质的改变、妇女作用的改变、科学的蜕变、工作地点成为政治单位、能者统治、信息与时间的匮乏及信息经济学。受贝尔思想的启发,有人提出后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社会、后文明社会与后现代化等观点。
1980年,托夫勒推出了《第三次浪潮》。他把从农业革命带来的农业文明的兴起比作第一次浪潮,把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比作第二次浪潮,而新的浪潮——第三次浪潮已经出现。他认为,新浪潮的历史转折点在美国大约出现在1955年以来的十年间。此后,第三次浪潮几乎同时光顾许多其他工业化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瑞典、西德、苏联和日本。他向我们描述了第三次浪潮在国家政治、主导工业、家庭结构、社会规范、生产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新变化。
西方现代化理论以研究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为对象,概括总结了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文明演进的过程与经验,提出了带有普遍性的原则与反映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思想理论成果。
(1)指出了人类社会这一历史进程的主要内容。马克斯·韦伯称“现代化”是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现代化就是“理性化”,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布莱克把现代化说成是“在科学和技术革命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戴维·波普诺认为:“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内部社会变革。”塞缪尔·亨廷顿则进一步指出:“现代化是一个多面的进程,它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
(2)概括了现代化社会与现代人的主要特征。布莱克把现代化社会的特征概括为: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都市化;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宗教世俗化;教育普及化;知识科学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等等。现代人的特征则主要表现为时间观念强,注重效率,尊重科学技术,对新知识、新经验抱开放态度,具有民主意识等等。
(3)揭示了现代化的一般过程。即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动社会的政治、文化发展,包括推动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在内的整个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应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综合平衡发展的进程,如果只是片面地强调经济技术的现代化,忽视人的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的。
当然,由于缺乏科学的历史观,西方现代化理论无法深刻地理解现代化运动与人类历史命运的关系,不能正确把握现代化的历史本质是人类走向彻底解放的历史过程,未能从历史与理论逻辑的统一中科学、深刻地揭示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与基本趋势。
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片面性集中表现在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与利益立场出发,把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具体道路与模式作为全人类现代化的惟一道路与模式,把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强加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美国、欧洲一些“现代化理论”的理论家们从20世纪50年代起,极力鼓吹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论调,把人类现代化进程描绘和解释为世界范围内不发达国家向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看齐与过渡的过程;竭力主张,发展中国家欲实现现代化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仿效西方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与模式,而且还必须全盘引进、照搬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与社会政治制度。为兜售“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一些学者还把美国、西欧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作为现代化模式的惟一标准,把发展中国家凡是与之不同的制度、文化等统统斥之为必须彻底抛弃的传统,把现代化与各国、各民族的传统完全对立起来。
其实,所谓“西方化”的道路也是多种多样的,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并不完全一样,西欧、北欧、北美的现代化模式也各有特点。何况发展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基础等等与西方发达国家差异很大,不可能完全搬用西方现代化模式,走西方国家走过的道路。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观点相反,国际上一些学者所提出的“依附论”则认为,不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发达,是长期受西方发达国家统治、控制与剥削的结果,是由于不发达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所造成的。主张不发达国家要发展,实现现代化,惟一的办法就是斩断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摆脱依附状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显然,这种片面、偏激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设想在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封闭环境里,一国或一地区实现现代化更是天方夜谭。

第4题:

简析文研会“为人生”的文学观点。


正确答案: 1.要真实地表现人生,特别是平民阶级的人生。
2.要批评人生。将表现中国国民人生同揭示国民性格中的弱点结合起来。
3.要改造人生。主张文学应该为唤起民众,改造社会尽一份力量。

第5题:

简析废名《桃园》的思想主题及艺术描写上的主要特色。


正确答案:《桃园》通过阿毛小姑娘短暂悲哀的人生,歌颂了对爱与美的渴求和执着。也含蓄地批判了现实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思想观念。阿毛身体虽病,但心中却始终充满着纯真的理想,充满着对美好人生的渴求。但是世人,包括阿毛的父亲却不理解她的心思。阿毛的凄然要求——在没有桃子的季节想要吃一个桃子,以及父亲为阿毛换来的玻璃桃子的破碎,都深刻地表达了一种美好理想与现实生活的极不协调,理想终归化为虚空。
《桃园》在艺术上的特点最突出的是运用西方现代派的手法如意识的技巧来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阿毛的动作很少,但心理活动和却非常丰富;作品虽短,但内涵非常深厚。止外,整个作品始终渗透着作者浓郁的主观感受,作者的理解与同情都融化在人物的刻画和事物的描写上。作品的语言清新质朴而又时有冷峻之味,形成一种淡雅而幽深的诗意。

第6题:

简析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正确答案: 首先,宗教和教派争端乃至战争是造成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内乱与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里,各宗教与教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往往表现得十分尖锐,以致酿成长期的内乱和战争。
其次,宗教矛盾和冲突是导致国家间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原因。民族国家的利益冲突一旦与宗教冲突联系在一起,就会和漫长的历史、民族感情、民族传统等结合在一起而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
最后,极端宗教主义势力的抬头助长了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国际恐怖活动已被用来为教派冲突和斗争服务。
总之,在当代国际政治中,宗教的作用主要是消极的。不同宗教和教派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战争就成为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之一,阻碍了国际政治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7题:

简析西方古代文学在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


正确答案: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奴隶制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了西方文学的两大源头。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8题:

简析周初“敬德保民”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周初政治制度的关系。


参考答案:(1)“敬天保民”,是周朝施政的基本原则。要做到“保民”,对统治者来说,就必须“明德”或曰“敬德”,施行德治。
(2)“敬德保民”包含“无逸”、“慎罚”和先教后刑三个方面的内容。“无逸”就是要求统治者不要贪图享受安逸,加强道德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慎法”,就是慎用刑法。先教而后刑,就是首先切实对民众进行教育、引导,以“民彝”即社会伦常为其基本内容。
(3)道德的自约先于刑罚的強制的思想,奠定了此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尤其是立法思想的基础。

第9题:

简析《原野》的现代主义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正确答案: ①是曹禺唯一一部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的剧本;
②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心理分析的因素;
③浪漫主义、表现主义与象征主义相融合。

第10题:

简析《雨巷》与西方象征主义抒情手法。


正确答案: 《雨巷》主要是受法国象征派的中坚人物魏尔伦的影响,魏尔伦在其《诗的艺术》等作品中指出,诗如果没有“出神入化的变幻”,那么“呆板的完整只会叫人难堪”,因而他提倡“模糊与精确的紧密结合”,同时他还强调诗作的音乐性:“万般事务中,音乐位居第一”。《雨巷》的格调空朦凄迷冷清。狭长阴湿的小巷,霏霏的淫雨,带着哀愁的姑娘,独行的“我”,共同构成了一副极富象征意味的图画,这副色调阴冷的画面也许就是那时的时代氛围的象征或者是诗人那孤寂,彷徨的心境的写照和外化,——“结着仇怨的”,“象丁香一样的”的姑娘是诗人心中的愁苦,哀怨和理想的化身,而姑娘的由远及近,最终飘然而逝,这不仅强化了氛围的凄迷和诗人理想的缥缈,而且还体现了魏尔伦的“精确与模糊的紧密结合”的意象建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