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一扶

温家宝总理曾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体现了认识哲学道理是()A、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认识的重要性B、间接经验不重要C、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D、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题目

温家宝总理曾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体现了认识哲学道理是()

  • A、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认识的重要性
  • B、间接经验不重要
  • C、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 D、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温家宝同志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题干中这句话出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其意是说: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重要。此处的主要意思是要坚持深入人民群众中去,善于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意见。这一思想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故本题选D。

第2题: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启示我们的政府必须()。

  • A、坚持依法行政
  • B、树立自身权威
  • C、提高工作效率
  • D、接受人民监督

正确答案:D

第3题:

温家宝同志曾多次引用一句话:“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这充分说明最能了解政府的是群众,最有资格评价政府的也是群众。下列关于人民群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内容都是一样的

答案:D
解析:
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规定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第4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两会”上的话。这一施政理念表明政府()。

  • A、受政协监督,对政协负责
  • B、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
  • C、保障人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力
  • D、对人民高度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正确答案:B,D

第5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出自哪里?()

  • A、《史记》
  • B、《资治通鉴》
  • C、《论语》
  • D、《论衡》

正确答案:D

第6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
  •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D

第7题: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正确答案:D

第8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
【命题依据】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寒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解题思路】
(1)本题考查认识论部分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
(2)2004年4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信件中写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的意见、要求和呼声,是对政府工作最好的批评和监督,只有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才不会犯骄傲自满的错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逸自东汉政治家王充的《论衡》。
(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重要。显然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评说)对判断政府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此题A、B、C选项观点错误,不选,只能选D项。D项把直接经验等同于实践的看法来自《大纲解析》第33页,但严格说来,直接经验属于认识范畴,不能等同于实践,同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观点并不符合。
【标准答案】D

第9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如果从政府权利监督的角度看,这主要是强调()。

  • A、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的监督
  • B、人民政协对政府的监督
  • C、社会与公民对政府的监督
  • D、司法机关对政府的监督

正确答案:C

第10题: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期间看望政协委员时,引用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来表达政府倾听民声、受民监督的施政理念。这一理念表明政府()。 ①对人民高度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②致力于提高决策水平 ③受政协监督,对政协负责 ④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

  •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