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考试

不属于货币主义政策观点的是()A、货币主义市场经济在动态上是稳定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大量存在的私营企业具有稳定性B、由于经济政策的时滞性,政策微调可能造成加剧经济波动的结果C、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目的在于通过调整利息率,影响投资等支出,对经济进行调节D、用自然率假说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题目

不属于货币主义政策观点的是()

  • A、货币主义市场经济在动态上是稳定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大量存在的私营企业具有稳定性
  • B、由于经济政策的时滞性,政策微调可能造成加剧经济波动的结果
  • C、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目的在于通过调整利息率,影响投资等支出,对经济进行调节
  • D、用自然率假说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错
凯恩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货币主义的只是稳定物价。

第2题:

简述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


答案:
解析:
货币学派在理论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 (1)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①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②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③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④私人经济具有自身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的经济政策会使它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2)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可概括为以下三点:①反对凯恩斯上义的财政政策;②反对“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③力主“单一政策规则”,即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外生唯一控制指标,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

第3题:

不属于供给学派关于货币政策观点的是()。

A.货币问题的关键在于货币数量

B.供给创造了对货币的需求

C.政府应根据生产和供给所产生的需要安排货币供给量

D.货币政策的核心是控制货币的质量


参考答案:A

第4题:

试述为什么凯恩斯主义与古典主义者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提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前者认为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无效,而后者认为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


正确答案:这主要是由于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对IS曲线和LM曲线的形状看法不同。在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下即LM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时,财政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失效。他们认为,当利率非常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货币的利率弹性是无限大,即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系数为无穷大,即LM曲线就呈水平状。根据资产组合理论,此时债券价格较高,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因此,人们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下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在这种情况下,货币量的任何变动都不会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货币政策失效,不发生任何作用。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由于利率非常低时,投资对利率的反应不敏感,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不明显。所以扩张性财政政策能够对克服萧条、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产生很好的效果。
在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下即LM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时,财政政策无效,而货币政策有效。当政府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时,由于LM曲线呈垂直状即h=0,扩张性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导致投资增加,产出也增加。h=0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零,即对利率变动不会作出任何反应,则货币需求仅仅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与利率的变动无关。产出的增加致使货币交易需求增加,但没有货币投机需求的增加。也就是说,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的货币供给仅用于交易需求的需要,故产出效应最大,货币政策效果显著。而另外一方面当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时,使产出增加,而产出增加又使货币需求增加。由于LM曲线呈垂直状h=0,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不作出任何反应。这就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会使利率上升得非常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失效。

第5题: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和货币主义货币政策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通过利率来影响总需求。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下列不属于凯恩斯主义者的政策观点的是( )。

A. 坚持政府应该干预经济

B. 主张相机抉择的政策

C. 危机是应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D. 应该实行常数增长规则的货币政策


参考答案:D

第7题:

货币主义认为,总需求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但在长期无效。试用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动解释这一观点。


答案:
解析:
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现的是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预期水平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货币主义者认为,在工资谈判中,工人们关心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货币名义工资。当通货膨胀率不太高时,工人还没有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的时候,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就被称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工人们发觉他们的实际工资随着物价的上涨而下降,就会要求雇主相应地增加货币工资,以补偿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的损失。由于工人不断地形成新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换取一定失业率的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一条条菲利普斯曲线不断向右上方移动,最终演变成为一条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这就是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以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如图1—2所示,假定某一经济处于自然失业率u*,通货膨胀率为π1的A点。若这时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以使失业率降低到U1。由于扩张性政策的实施,总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使通货膨胀率上升为π2。由于在A点处,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为π1,而现在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为π2,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使实际工资下降,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减少为ul。于是就会发生图1—2中短期菲利普斯曲线PCi(Pe=π1.)所示的情况,失业率由u*下降为ul,而通货膨胀率则从π1上升到π2。但这种情况只能是短期的,即在短期内,总需求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有效的。经过一段时间,工人们会发现价格水平的上升和实际工资的下降,这时他们便要求提高货币工资。与此同时,工人们会相应地调整其预期,即从原来的π1调整到现在的π2。伴随着这种调整,实际工资回到了原有的水平。相应地,企业生产和就业也都回到了原有的水平。失业率又回到原来的u*,但此时经济已处于具有较高通货膨胀率预期(即π2)的B点。{图0}从长期来看,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通货膨胀是一致的。因此,企业不会增加生产和就业,失业率也就不会下降,从而便形成了一条与自然失业率重合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LPC。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在长期内,不需要总需求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会恢复到自然产出水平。综上所述,总需求调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但在长期无效。

第8题: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控制货币的质量属于供给学派关于货币政策观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而货币主义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物价稳定。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正确答案: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实践中,表现为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的收支,对国民收入产生乘数作用,进而达到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时,失业增加,政府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等措施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高时,出现通货膨胀,政府则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借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