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水运试验检测人员继续教育

对掺水泥的无机结合料,水泥应在击实前逐个加入,加有水泥的试样经拌和后,应在()内完成击实。A、45minB、1hC、30minD、1.5h

题目

对掺水泥的无机结合料,水泥应在击实前逐个加入,加有水泥的试样经拌和后,应在()内完成击实。

  • A、45min
  • B、1h
  • C、30min
  • D、1.5h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关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方法,请回答以下问题。(5)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报告应包括()。

A.试样的最大粒径、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
B.水泥和石灰的剂量(%)或石灰粉煤灰土(粒料)的配合比
C.所用试验方法类别
D.最大干密度(g/C.m3)和最佳含水率(%)


答案:A,B,C,D
解析: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报告应包括:试样的最大粒径、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水泥和石灰的剂量(%)或石灰粉煤灰土(粒料)的配合比、所用试验方法类别、最大干密度(g/cm3)和最佳含水率(%)。所以答案为ABCD。

第2题:

水泥稳定碎石击实试验中,加入水泥拌和后1h内应完成成试验,否则试样废弃。


答案:对
解析:
P273页:将所需要的稳定剂水泥加到浸润后的试样中,并用小铲、泥刀或其他工具充分拌和到均匀状态。水泥应在土样击实前逐个加入。加有水泥的试样拌和后,应在l山内完成下述击实试验。拌和后超过lh的试样,应予作废(石灰稳定材料和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除外)。

第3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振动压实试验方法,加入水泥是试料拌和后,应在()内完成振实试验。

A.0.5h

B.1h

C.1.5h

D.2h


答案:B

第4题:

无机结合料稳定土击实试样过程中,加入稳定剂拌和后放置了1h以上,仍可进行击实的有()。

  • A、石灰稳定细粒土
  • B、水泥稳定细粒土
  • C、水泥石灰稳定细粒土
  • D、石灰粉煤灰稳定细粒土

正确答案:A,D

第5题:

可作为结合料,用于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的水泥有( )。
A、已受潮变质的水泥
B、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C、快硬水泥
D、早强水泥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底基层)对原材料的技术要求。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均可作结合料,但应选用初凝时间3h以上和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h以上)的水泥。不应使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参见教材P39~40。

第6题:

关于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方法,请回答以下问题。(5)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报告应包括( )。

A.试样的最大粒径、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
B.水泥和石灰的剂量(%)或石灰粉煤灰土(粒料)的配合比
C.所用试验方法类别
D.最大干密度(g/cm3)和最佳含水率(%)

答案:A,B,C,D
解析:
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P75页,试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试样最大粒径、超尺寸颗粒的百分率。(2)水泥和石灰的剂量(%)或石灰粉煤灰土(粒料)的配合比。(3)所用试验方法类别。(4)最大干密度(g/cm3)。(5)最佳含水率(%)并附击实曲线。

第7题:

下列关于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中的水泥剂量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泥剂量应通过配合比设计试验确定
B、设计水泥剂量宜按配合比试验确定的剂量适量增加
C、设计水泥剂量对集中厂拌法宜增加0.5% ,对路拌法宜增加1%
D、当水泥稳定中、粗粒土做基层时,水泥剂量越多越好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无机结合料稳定基层(底基层)对原材料的技术要求。水泥剂量应通过配合比设计试验确定,但设计水泥剂量宜按配合比试验确定的剂量增加0.5%~1% ,对集中厂拌法宜增加0.5% ,对路拌法宜增加1%。当水泥稳定中、粗粒土做基层时,应控制水泥剂量不超过6%。参见教材P40。

第8题:

进行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击实试验时,水泥应在土样击实前逐个加入,加有水泥的试样拌和后,应在2h内完成击实过程,否则应予作废。( )


答案:错
解析:
JTG E51-2009《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P71页,将所需要的稳定剂水泥加到浸润后的试样中,并用小铲、泥刀或其他工具充分拌和到均匀状态。水泥应在土样击实前逐个加入。加有水泥的试样拌和后,应在1h内完成下述击实试验。拌和后超过1h的试样,应予作废(石灰稳定材料和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除外)。

第9题:

水泥改良土应在临击实试验前拌和,按配比所需水泥用量加入浸润后的试料中,在1小时内完成击实试验全过程,超过1h的试样应予作废。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击实试验中,加入水泥的试样拌和后1h内应完成试验,否则试样废弃。()


正确答案:正确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