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这一主张,指出了取信于民与国家政权存亡的重要关系。
第1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粗的字。(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足兵 兵
④民信之矣 信
①兵器 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 ③军备(军队) ④信任,信用
第2题:
孔子在谈到当政者与民众的关系时说,( ),信是“立政之本”,诚信蕴涵了政治伦理的意味。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民无信而不立”
C.“以信接人,天下信之”
D.“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第3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第4题:
孔子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宁可不要军队和粮食,也不能丢弃信义。
第5题:
第6题: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第7题:
第8题:
《曹刿论战》中,曹刿所认同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条件,是指鲁庄公所说的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三条,还是只指第三条。说说你的推理。(2分)
第9题:
第10题:
自古皆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