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出自哪里?()A、《史记》B、《资治通鉴》C、《论语》D、《论衡》

题目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出自哪里?()

  • A、《史记》
  • B、《资治通鉴》
  • C、《论语》
  • D、《论衡》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民间不乏真知灼见之士,他们的声音往往能提供另外一个_____,给执政者以参考和启发。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思维 B.视野
C.视角 D.观点


答案:C
解析:
执政者看问题通常是由上至下,民间之士生活在社会基层,两者看问题的角度通常有些差别。因此民间之士对问题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可以给执政者思考问题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因此C项符合题意。“视野”指眼晴看到的范围或观察及认识的领域,句中所说的是“角度”而不是“范围”,因此B项错误。

第2题: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认识具有指导作用。

第3题:

一、选词填空。要求报考者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填空,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

请开始答题:

16.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民间不乏真知灼见之士,他们的声音往往能提供另外一个______,给执政者以参考和启发。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思维

B.视野

C.视角

D.观点


正确答案:C
C [解析]执政者看问题通常是由上至下,民间之士在社会基层生活,这两者看问题的角度通常有些差别。因此民间之士对问题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可以给执政者思考问题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因此C项符合题意。“视野”指眼睛看到的范围或观察及认识的领域,句中所说的是“角度”而不是“范围”,因此B项错误。

第4题:

本次两会期间,两会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广大人民群众就自己关心的问题,通过各种媒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的精神有相当一部分被吸收到《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决定中。能够恰当体现上述做法合理性的是()。

A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C政事民情情清入耳,谋策定策策册在民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
C题干说两会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广大人民群众就自己关心的问题,通过各种媒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说的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政府听取民意,故C符合题意,ABD均与题意不符,没有体现民主决策,故答案选C。

第5题:

温家宝同志曾多次引用一句话:“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这充分说明最能了解政府的是群众,最有资格评价政府的也是群众。下列关于人民群众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内容都是一样的

答案:D
解析:
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规定是不同的,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第6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是的,如果主政者井蛙观天,孤陋寡闻,视世情必 ,察时势则 一不小心就会压抑活力,积攒怨气。
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管窥蠡测如坐云雾
B.管中窥豹不知所以
C.盲人摸象如梦初醒
D.洞若观火如堕烟海

答案:A
解析: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如梦初醒”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据“井蛙观天”“孤陋寡闻”可知题干含贬义色彩,故排除C、D。“如坐云雾”比喻头脑糊涂, 不能辨析事理。“不知所以”意为不明白什么原因,“察时势”逻辑上不关乎原因,排除B。本题答案为A。

第7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这两种观点启示我们应该()。

A.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提高决策的公众参与度
B.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确保权力的公正运行
C.完善民主、健全法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D.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消除特权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两种观点分别强调的是要依靠民主和法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只强调了一个方面,不全面;D项消除特权思想的说法错误。

第8题: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是的,如果主政者井蛙观天,孤陋寡闻,视世情必______,察时势则_______,一不小心就会压抑活力,积攒怨气。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管窥蠡测 如坐云雾

B.管中窥豹 不知所以

C.盲人摸象 如梦初醒

D.洞若观火 如堕烟海


正确答案:A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明白透彻;“如梦初醒”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据“井蛙观天”、“孤陋寡闻”可知题干含贬义色彩,故排除C、D。“如坐云雾”比喻头脑糊涂,不能辨析事理。“不知所以”意为不明白什么原因,“察时势”逻辑上不关乎原因,排除B。本题答案为A。

第9题: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
“知屋漏者在字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出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意思是知道这个房子漏水的人,就住在这个房子里面:知道施政有所缺失的人,就是民间的老百姓;知道儒家经书之误的,正是读着诸子百家的书的学子。这句话就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对判断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本身说法错误,不选。故本题答案选D。

第10题: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已成为很多地方、单位和部门坚持的重要理念。下列说法有助于支持这一理念的有()。 ①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 ②人心者,世俗之本也;世俗者,王运之本也 ③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④自古至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本题考查政府职能的问题。 自古国之本者在于民,人民幸福、快乐、疾苦等民生问题关乎国家的社稷。唐朝魏征把人民比作水,君比作舟的一句话“水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而我国战国时期的孟子提出“民贵君轻”都说明了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十七大政府报告中提出“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根本上转变政府官员的执政理念,这是新时期政府职能的转变所在。从上分析可知选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