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化学(统考)

案例: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 【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 【老师】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 【学生】观察并闻气味。 【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 【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题目

案例: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 【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 【老师】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 【学生】观察并闻气味。 【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 【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实验】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 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略 【概括】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 【科学探究】 1.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验证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 2.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 3.做一做: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 【分组实验并讨论】略 问题: (1)根据张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哪些,并对这些方法作简要介绍。 (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案例中张老师所选择的教学策略的优点和不足?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金属的化学性质”的部分教学过程实录。

问题:
(1)试分析该教学设计体现了哪些教学理念
(2)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应该注意的事项有哪些结合案例举例说明。
(3)“应用拓展”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课后设计实验比较Zn、Fe、Cu的金属活动性,请列举两种探究实验方案。


答案:
解析:
(1)①该老师注意采用实验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有趣的化学知识,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②该教师注意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在该教师的实验设计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
(2)为使教学活动得到有效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该教师在课程开始即提出问题“金属与酸都能反应吗”,让学生进行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并且提出的问题富有启发性。
②提供活动时空,优化探究环节。该教师设计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环节,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调动.解决问题的愿望强烈。老师也给予学生发挥探究和创造能力的机会,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
③适时适度给予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及时发现,给学生提供及时地指导。该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注重小组讨论.及时指导.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
④及时进行探究活动总结。通过学生的实验最终得到Al、cu、A9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注意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探究活动的目的性很明确,并且实现了教学的目标。
(3)方案一:将等量的锌、铁、铜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溶液中,通过反应现象或剧烈程度进行判断,铜不与盐酸反应.锌与盐酸反应要比铁与盐酸反应更加剧烈,由此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锌、铁、铜。
方案二:把锌粒投入盛有硫酸亚铁溶液的试管中,发现溶液的颜色变浅,说明锌能够置换出铁;铁丝放进装有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锌、铜、铁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锌、铁、铜。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内容标准:知道乙醇、乙酸、糖类物质的结构组成和主要性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探究建议:实验探究乙醇、乙醛、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的知识结构体系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专题四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化学2》专题三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的“乙醇”片段:


【观察与思考】
【实验1】观察钠的保存方法,并向1~2?mL无水乙醇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向试管中加入3~4?mL无水乙醇,浸入50℃左右的热水中,以保持反应所需温度。将铜丝烧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观察并感受铜丝颜色和乙醇气味的变化。
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1中金属钠与煤油、无水乙醇是否发生反应?从实验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在进行实验2的过程中,铜丝的颜色先后发生什么变化?乙醇在实验中是被氧化还是被还原?综合整个反应过程,说明铜丝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煤油是多种烷烃的混合物.实验表明这些烷烃分子中与碳原子相连的氢不能被金属钠置换。但乙醇分子中羟基(一OH)上的氢原子能被金属钠置换。我们已经知道水分子中一OH上的氢原子也能被金属钠置换。水与金属钠反应比乙醇与金属钠反应要剧烈得多。


【资料卡】
甲醛与乙醛


酒与酒精
用谷物酿制的低度酒与工业上用发酵方法从谷物、植物秸秆得到的含乙醇6%~10%的发酵液.经蒸馏可提高其中乙醇的含量。
含酒精的饮料中含有浓度不等的乙醇。工业酒精中往往含有一种称为甲醇(CH30H)的有机化合物。饮用含甲醇的酒有害人体健康.可造成失明,甚至中毒死亡,所以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合酒精的饮料。交通警察用经硫酸酸化处理的三氧化铬(CrO3)硅胶检查司机呼出的气体,根据硅胶颜色的变化(硅胶中的+6价铬能被酒精蒸气还原为+3价铬,颜色发生变化),可以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甲醇、乙醇等醇类燃料是汽车的代用燃料。
要求:
1.写出本课的三维目标。(6分)
2.写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6分)
3.用流程图的方式简要表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6分)
4.由【观察与思考】可以得出乙醇具有哪些化学性质?(6分)
5.试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6分)


答案:
解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乙醇分子的结构;了解羟基的结构特征;知道乙醇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形成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观点。
(2)重点: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乙醇发生催化氧化的机理。
(3)教学流程图


(4)乙醇与活泼金属发生取代反应产生氢气;乙醇能够发生氧化反应。
(5)板书设计


第3题:

下列关于金属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钠与水作用放出氢气,同时生成氢氧化钠;

B.少量钠通常储存在煤油里;

C.和Au、Ag等金属一样,钠在自然界中,可以以单质的形式存在;

D.金属钠的熔点低,密度、硬度都较低。


正确答案:C

第4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有位化学教师在进行高一化学1(必修)“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①:将金属钠从煤油中取出,用小刀切去表层,再将绿豆粒大小的钠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验开展教学。接着,教师做了实验②:在空气中点燃一小块钠,实验③:向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滴少量水。
问题:
(1)写出该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2分)
(2)实验②、③的实验现象分别是什么?(4分)
(3)利用实验①、②、③,教师将分别开展哪些知识的教学?(3分)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是什
么?(4分)


答案:
解析:
(1)该教学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如下两种:实验法、演示法。
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实验药品进行分组实验,该教学方法为实验法。材料中的实验①为实验法。
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材料中的实验②和③为演示法。
(2)实验②的实验现象金属钠先熔化,燃烧火焰为黄色,燃烧后生成淡黄色粉末状物质。
实验③的实验现象:脱脂棉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
(3)实验①—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开展有关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金属钠与空气的反应、与水反应的知识教学.同时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②—金属钠的燃烧:对比金属钠与氧气在加热和不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的现象、产物的不同,对比氧化钠、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结构、化学键种类的不同。
实验③—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探究脱脂棉燃烧的原因,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结合氧元素的化合价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情况。
上述教学过程的优点:
①通过实验探究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②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
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素养。

第5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以下是某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时所运用的活动记录表:?
[方法导引]
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使用分类、比较和实验等研究方法。

[要求]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安全提示]
1.为了安全,取用钠的量尽可能少(绿豆大小)!必要时给反应容器加盖玻璃片。

2.观察实验现象时,与反应容器保持一定距离。

3.你想做的实验需要教师批准后才能动手操作!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活动记录在评价方面具有哪些功能?
(2)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有哪些类型?
(3)举例说明教学过程中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使用策略。


答案:
解析:
(1)活动记录在评价方面的功能有:
①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
②既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又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③对学生进行多个维度的评价;
④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
(2)即时表现评价;作业评价;活动表现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纸笔考试。
(3)要做到多元化评价,一是贵在坚持,二是贵在反馈和利用。有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原来的社团活动搞一些实验方案设计大赛或者实验操作大赛等,在大赛中有优异表现的.记录在档;有些学校定期选择合适的时间搞实验室开放活动.用数码相机记录下来之后变成数字信息传到网上.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其他时间分析。

第6题:

在学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将一小块钠放入水中,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出来,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A.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B.知识结构化策略

C.联系一预测策略

D.练习一反馈策略

答案:A
解析:
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注重的是眼、耳、口、手、脑等感官同时被调动起来,通过观、听、闻、动、说、感知等来帮助记忆。知识结构化策略是指把所学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或归入某种更大的范畴,在头脑中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组块,进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联系一预测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事实性知识时,有意识地抓住其与理论性知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以及事实性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以这些联系为依据对要学习的内容做出自己的预测的学习策略。练习一反馈策略主要是通过练习查漏补缺。题干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是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第7题:

案例:
下面是张老师关于“金属化学性质”的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等。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
【发放学案】(包括课堂活动记录及报告)
【老师】观察实验桌上的金属钠——首先观察金属钠的存放,然后打开瓶盖闻一闻瓶内物质的气味。

【学生】观察并闻气味。

【问题提出】金属钠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这与金属的哪些性质有关?
【投影】阅读、观察、记录并填写活动表。

【实验】1.观察盛放在试剂瓶中的金属钠。用镊子将金属钠从试剂瓶中取出,用滤纸将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黄豆粒大小),观察钠块的切面。用小刀或玻璃片挤压豆粒状的钠。(注意:金属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它。)
2.向培养皿中加适量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将切好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略?
【概括】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到:金属钠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低、密度小、硬度小、展性好。

【科学探究】?
1.如何改进实验装置以验证收集到的气体为氢气?
2.预测金属钠与盐酸的反应的现象。

3.做一做: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观察现象并分析实验的结果。

【分组实验并讨论】略?
问题:
(1)根据张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哪些,并对这些方法作简要介绍。

(2)结合材料,说明案例中张老师所选择的的教学策略的优点和不足?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


答案:
解析:
(1)所用研究物质的方法有观察法、分类法和比较法。所谓的观察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分类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时。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归纳和概括。
(2)案例中张老师主要采用的是替代式教学策。这种教学策在传统教学中比较常用.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主要是替学生处理教学信息。
优点:①比产生式教学策效率高,它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②知识储备有限和学习策不佳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不足:①因为学生智力投人少,信息处理的深度不够,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好;②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周密,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学习多于主动学习,因而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调动,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教学思路为:观察物理性质一预测化学性质一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一分析现象并解释一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

第8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关于乙醇的内容标准是:知道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化学2》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部分内容: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实验3—2
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如图3—14),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前面做过的水与钠反应的实验,并完成表5。


乙醇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产物。像这些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前面提及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四氯化碳)及硝基苯等也属于烃的衍生物。
在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中,金属钠置换了羟基中的氢,生成了氢气和乙醇钠: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必修《化学l》和《化学2》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以及“甲烷、苯、乙烯”等内容。 要求:
(1)确定教学目标。
(2)确定教学方法。
(3)设计教学过程。


答案:
解析: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能写出化学方程式,能推测出乙醇的结构简式:能认识到乙醇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乙醇结构简式的过程,认识到有机物的性质与其官能团息息相关.初步学会“结构一性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过程中体会化学带来的乐趣,感受学到知识带来的成就感。
(2)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
(3)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物质的结构决定了性质,性质决定了用途,反过来说,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我们也可以推测物质的结构。我们已经知道了乙醇的分子式是C:H60,那么乙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环节二:新课讲授
①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提出问题】水与金属钠可以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乙醇能否与金属钠发生反应
【播放视频】金属钠与乙醇的反应。
【提出问题】根据现象判断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了一种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由此判断金属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②乙醇的结构
【提出问题】金属钠与乙醇发生反应生成氢气,但是不能与烃发生反应,由此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相同吗。
【学生回答】不相同。
【提出问题】烃分子中的氢原子是如何连接的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是这样连接的吗
【学生回答】烃分子中的氢原子都是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乙醇分子中的氢原子并不都是与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连接方式相同。
【提出问题】根据乙醇的分子式C2H60,可以写出几种结构简式哪一种才是符合乙醇化学性质的结构简式为什么请小组内讨论之后给出结论。
【学生回答】可以写出两种结构简式,分别为H3C-O-CH3,和CH3-CH2-0H。其中H3C-O-CH3,的所有氢原子都是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CH3-CH2-0H中的氢原子并不都是与碳原子直接相连,因此推断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0H。
【教师引导】根据分析,乙醇的结构简式应该为CH3-CH2-0H,我们还可以表示为C2H5OH。乙醇分子中含有-0H基团.称为羟基。
【教师讲解】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提出问题】乙醇可以看成是哪种烃的衍生物
【学生回答】羟基中含有氧原子,所以乙醇可以看作烃的含氧衍生物。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能否采用金属钠来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金属钠不仅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气,还可以与乙醇反应生成氢气。因此不能采用金属钠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有水。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预习并思考下节课的内容,乙醇还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这一化学性质与其结构有何关系。

第9题:

案例:
某版本化学教科书“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片段。
1.观察下列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所得的结论填入表2—3。
实验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
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
实验2将一小块金属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3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投入一小块(约绿豆大小)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2.根据上述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总结钠在反应中体现出的性质。
问题:
(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属于高中__________模块的内容(填模块名称)。(2分)
(2)实验1、2、3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1:(2分)
实验2:(2分)
实验3:(2分)
(3)根据实验l、2、3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钠在反应中体现出的性质。(4分)
(4)在实验2中,观察到少量黑色物质的出现,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4分)
(5)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4分)


答案:
解析:
(1)化学必修1(2)实验1:钠表面光亮的银白色逐渐暗淡。实验2:钠首先熔化成球状,然后剧烈燃烧,发出黄色光,生成淡黄色固体。实验3:钠浮于水面上:和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反应中放出的热量能使金属钠熔化成小球;产生的气体使钠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生成碱性物质,因而溶液变红。(3)由钠容易切割体现了钠的硬度低;保存在煤油中、在空气中钠表面光亮的银白色逐渐暗淡、加热剧烈燃烧表明钠容易被空气氧化:与水可以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体现了强的还原性;加热和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钠熔化成球状体现了熔点低。


(5)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可按如下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①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观察的重点;
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全面观察;
③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及时记录实验信息;
④引导学生客观观察,如实记录现象。

第10题:

一、考题回顾
题目:《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及原子结构》
内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回顾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哪些?
【学生回答】物理性质:质软,银白色,密度比水小。化学性质: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和水反应,并且与氧气的反应随着反应条件的不同,产物也不同。
【教师引导】跟钠同主族的其他金属是否有相似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呢?带着问题共同学习本课。
环节二: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自读课本,回答碱金属包括哪些金属元素?找出他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学生回答】原子最外层电子都为1,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一主族除氢元素外的其他金属元素。
【提出问题】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如何?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回答】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即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和钠一样,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教师引导】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以钾元素为例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实验】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水至其体积的1/2,然后分别加入绿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钾和金属钠,用表面皿盖在培养皿口上,注意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记录所发生的现象。待冷却后,分别向两只培养皿中加入2~3滴酚酞,观察实验现象,并试着写出其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答】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加剧烈,两只培养皿里滴入酚酞后都变红。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2K+2H2O=2KOH+H2↑
【教师引导】通过反应的产物及化学方程式可知,钾与水的反应和钠与水的反应是相似,因此碱金属应该是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即能跟氧气等非金属单质和水反应。
【提出问题】为什么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加剧烈,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行解释。
【合作探究】钾原子比钠原子多一个电子层,更容易失去电子,故反应更加剧烈。
【教师引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更容易失去电子,化学性质也更加活泼。
【答辩题目】
1.简要说一下碱土金属元素在第几主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具有哪些相似性?【专业知识】
2.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分析得到的?【教学设计】


答案: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