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数学(统考)

举例说明问题解决、解决问题与解答习题的区别。

题目

举例说明问题解决、解决问题与解答习题的区别。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讲多边形内角和的课例,已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求四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学生连接对角线将四边形变为两个三角形求得内角和是360度,这就是解答习题。如果老师将题目变为四边形内角和的度数如何求解?学生所做的就是解决问题,如学生就去思考画图的方法,然后将其归为三角形问题求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的一个解决问题的角度是四边形内设置一点,将其变为四个三角形问题求和后减周角360度,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后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拓展,比如新设置的一点在边上、在形外是否都有相同的结论,这个过程就成为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即为发现问题、探索结论、总结规律、形成结论,同时学生发现它的最优解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面是某学生对一道习题的解答。

问题:
(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及其要点。
(2)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
(3)针对作业的错误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或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和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答案:
解析:
(1)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及其要点是:库仑定律及场强的矢量叠加。 (2)正确解答:设CD=r,则AD=BD=r。

(3)教学思路:
首先带领同学们一起回顾库仑定律的公式及适用条件。提出问题,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在某一点的方向性;深人引导,多个点电荷在某一点产生的合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应该如果求解。根据前边学过矢量合成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对多个点电荷产生的合电场强度进行矢量合成求解。然后拿出原题,分析该同学错误的原因,让大家给出正确答案。最后根据本题,进行变式,进一步巩固库仑定律的应用及多个点电荷产生的合电场强度的矢量叠加计算。

第2题:

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案:
解析:
(1)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解决策略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子系列时运用的策略 的总称。问题解决策略分为算法和启发法。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 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启发式策略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采取较 少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有手段一目的分析策咯、逆向搜索策略、爬山法等。手 段一目的分析是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先确定一系列子目标,把每个子目标作为达到最终目标的手段,通过逐 步缩小问题的现存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最终达到目标状态,使问题得到解决。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 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这就好像登山者为了登上山峰,需要 从山脚一步一步登上山峰一样。逆向搜索策略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 初始状态递归的问题解决策略。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①知识:专长研究表明专家和新手在知识的数量上以及在知识的组织方式 上不同,可能是造成问题解决效率不同的原因,因此知识是影响问题解决的原因。②知识的表征方式:知识的 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③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对于问 题解决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④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称为功 能固着。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⑤动机:人们对活动的态度、社会责任感、认识兴趣等都可以称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敖果。 适度的动机水平,问题解决的效果最佳。⑥情绪状态: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 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有助于问题的解决。⑦人际关系:从众心理、团体内 的人际信任程度等人际因素都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第3题:

举例说明概念、变量与指标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答案:①.联系:他们都是对变量的复合测量,用来代表理论维度的经验工具。变量是概念的具体表述方式,概念必须用变量的形式反映。
②.由于概念的抽象程度有高有低,那些抽象程度较低的概念因为与经验生活直接有关,因而它们直接就是变量;对于抽象程度较高的概念,需要通过操作化的方法建立一套指标或量表进行测量。
③.指标是变量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说当某个特定的变量成为某个概念的指标时,变量就是指标;但是,如果一个变量是单独存在的,不具有测量抽象概念的作用,那么它仍然是变量

第4题:

教科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

  • A、建立表征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检验答案
  • B、理解问题检验答案建立表征解决问题
  • C、理解问题建立表征解决问题检验答案
  • D、建立表征解决问题理解问题检验答案

正确答案:C

第5题:

举例说明功能固着对于问题解决的影响


答案:
解析:
(1)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 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 固定看法。例如,对于电吹风,一般人只认为它是吹头发用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 可以用作衣服之类的烘干器;砖的主要功能 是用来建筑,然而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当武器、坐凳等。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2)例如让被试把三支点燃的蜡烛,沿着与木板墙平行的方向,固定在木板墙上。发给被试的材料是三支蜡烛、三个纸盒、几根火 柴、几个图钉。把发给第一组的所有材料分 别装进三个纸盒里,而发给第二组的所有材料放在三个纸盒之外。结果是:第二组有 86%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第一组只有 41%的被试按时解决了问题。为什么第一组被试的成绩不如第二组被试呢?原因在于第一组被试一开始就把纸盒的功能固定地看成装东西的容器,而没有看到纸盒还有当烛台 用的功能,所以没能顺利解决问题。第二组被试一开始就没有把纸盒看成仅仅是装东西的容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想到了当烛台用,所以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第6题:

下面为一道物理习题和某同学的解答过程。

问题:
(1) 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4 分)
(2) 给出该习题的正确解答;(6 分)
(3) 针对该同学的作业, 设计教学片段帮助他解决该问题。


答案:
解析:
(1)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开普勒第二定律。.

(3)教学片段:
师:因为卫星做椭圆运动,所以万有引力的作用是什么?
生: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做椭圆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
师:所以不能用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进行求解。那么椭圆运动遵循哪个规律呢?生:开普勒第二定律,是指同一卫星在相同时间扫过的面积相等。
师:那么怎样求在极短的?t时间内卫星扫过的面积呢?

第7题:

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什么是问题与问题解决,并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


答案:
解析:
(1)问题是指在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存在某些障碍的任务情境。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给定状态):表现为一组给定的信息;目标状态: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认知操怍(中间状态):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这三个成分共同界定了问题空间。问题解决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的策略: 算法: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举例。 启发法: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启发法包括手段一目的分析、逆向搜索和爬山法等。举例。

第8题:

请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案:
解析: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①知识表征的方式(九点连线图)。知识表征的方式不正确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②定势(陆钦斯量水实验)。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也叫心向。近似于迁移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③功能固着(邓克尔盒子问题)。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了某种物体的倾向叫做功能固着,在它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克服功能固着叫功能变通。一方面要有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具有思维的灵活性。④动机。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之间的关系可用一条倒U型曲线来说明。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水平反而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⑤情绪。紧张、惶恐、(4)想象的新颖性、形象性是人们创造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5)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有调节作用,能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

第9题:

举例说明礼制与礼俗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礼制是国家制定的礼仪制度,礼俗是民间形成的礼仪习俗,礼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民间优良的礼俗,同时摒弃一些过时陈腐的礼俗。如:我国婚姻法吸收了民间优良的礼俗,规定了结婚年龄,婚姻要建立在自主、相爱的基础上,;禁止买卖、包办婚姻等,摒弃了一些陈腐的礼俗。

第10题:

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


正确答案: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引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心理历程。问题解决者的最初状态称为当前状态,而所要达到的目标称为目标状态。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斯腾伯格等用问题解决循环来加以描述。当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一般要经历下列几个步骤:确定问题、定义问题、形成策略、组织信息、分配资源、监控和评估。这些步骤不是刻板的,各个步骤之间可以交叉,有时可以改变其顺序,甚至可以跳过或增加某些步骤。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问题。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要认定有问题。有时把一个情境认定为有问题都有困难:也许你没有认识到有一个目标(如没有意识到期终要完成一篇论文),也许没有认识到通向目标的道路会受阻(如没有留意平时要积累有关资料),也许没有认识到已有的解决方案不起作用了(如想以中学的学习方式来对付大学的学习)。如果是这样,你就不会想到要写一篇学期论文,这篇论文拟探讨什么问题。
(2)定义问题。一旦有了问题,下一步是要定义和表征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它。例如,在认定拟探讨某个问题的学期论文后,你就必须很好地定义论文的主题。这样才有可能决定要收集哪些资料和如何撰写论文的策略。正确定义和表征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3)形成策略。一旦问题被定义下来,下一步就要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策略可以是分析的。即把复杂问题的整体分解成为可处理的元素,也可以是综合的,即把各个元素集中在一起,进而组合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可以用其他的策略。
(4)组织信息。一旦策略(至少是暂定的策略)形成后,就要把有用的信息组织起来以实现这个策略。当然,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都在组织、了解有关信息。但在这一步骤中所组织的信息是有针对性的,目的是要找到一条最好途径来实现该策略。例如,你的问题是为你的学期论文组织信息,那么你可以拟订一个提纲来组织你的想法。
(5)分配资源。除某些特殊问题外,大多数问题都是有限资源(包括时间、金钱、设备、空间等)的问题。因此就要考虑哪些问题值得花多少资源,这就需要知道如何分配何种资源。
(6)监控。从问题解决一开始问题解决者就应进行监控,即检查自己正在做的事是否一步步地接近目标,还包括对时间谨慎花费的监控。监控能使你及时发现错误,有时错误一开始就有,有时中途出现,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调整。
(7)评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对答案进行评估。评估,有时要马上进行,有时可稍晚些或很久后进行。例如,起草了学期论文后,很可能要对初稿进行多次评估,加以修改和校对。通常,评估会导致重大进展。通过评估,可能发现新问题,也可能对原先的问题进行重新定义。可能会形成新的策略,发现新的资源,或对已有资源的利用更充分。因此。当问题解决出现一个新局面并开始新一轮循环时,这次问题解决的循环便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