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物理(统考)

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方案:(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m2-m1;(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问题: (1)指出该方案的不足之处。 (2)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改进实验。

题目

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 方案:(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食用油,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则这些食用油的质量为m2-m1;(3)再将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测出食用油的体积V;(4)计算出食用油的密度ρ。 问题: (1)指出该方案的不足之处。 (2)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改进实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小瓶1.5L的食用油定价为28元,中瓶2L的食用油定价为36元,大瓶5L的食用油定价为92元,算一算,购买()食用油比较合算。

A.小瓶合算

B.中瓶合算

C.大瓶合算

D.无法区分


参考答案:B

第2题:

(2)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将烧杯中的液

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

16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__________mL。

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在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___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正确答案:

 

第3题:

1号烧杯中有浓度为4%的盐水180克,2号烧杯中则为浓度为10%的盐水。从2号烧杯中取出120克盐水倒入1号烧杯中,再往2号烧杯中加水,使两个烧杯拥有一样多的同浓度盐水。请问,2号烧杯中原来有盐水多少克?( )

A.260克

B.312克

C.415克

D.512克


正确答案:B
从2号烧杯中取出120克盐水倒入1号烧杯中后,1号烧杯的含盐量为: 180×4%+120 X 10%=19.2(克),浓度为19.2÷(180+120)×100%=6.4%。又因为最后两个烧杯中拥有完全一样的盐水,所以2号烧杯中也有19.2克盐。再加上2号烧杯倒入1号烧杯的盐水含有盐120 X 10%=12(克),所以2号烧杯原本共含盐19.2+12=31.2(克),那么2号烧杯中原有盐水31.2÷10%=312(克),答案为B。

第4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分子与原予”的教学片段实录。
【演示实验1】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2】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①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③小心闻8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少量浓氨水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2】__________.
【分组实验】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50 ml水与50 ml水混合;②50 ml酒精与50 ml酒精;③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得出结论3】___________。
问题:
(1)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该教师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与接受式教学相比,具有什么优缺点?
(2)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由设计的实验方案,可以得出结论2是什么?从学生分组实验中
可以得出结论3是什么?
3)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哪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施能力——分子与原子
(1)采用了探究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相比接受式教学.更注重过程的体验。该课程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比接受式教学长得多,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体验探究过程。如果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没有进行足够思考的情况下,草率得出结论,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支离破碎的,很难应用。
(2)得出结论2:①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②8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得出结论3: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徽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3)该教学过程设计符合新课标中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自主学习的优点:能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信心,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5题:

实验室A、B两烧杯中分别装了300克浓度为13%和700克浓度为7%的盐酸溶液,为了对同学们进行盐酸的相关教学,某老师用两只试管分别从A、B烧杯中取出等量的溶液,但由于没有标注,教学完成之后他把取自A烧杯的盐酸溶液倒入了B,把取自B烧杯的盐酸溶液倒入了A。之后,测得A、B两烧杯中盐酸浓度相同。那么从两烧杯中取出的盐酸为( )克。

A. 126
  B. 210
  C. 378
  D. 525

答案:B
解析:
A、B盐酸含盐量分别为300×13%=39和700×7%=49,所以盐酸的总量为39+49=88。由于最后A、B浓度相同,所以A、B的溶液的浓度都为8.8%, 然后用十字交叉法求得A溶液中13%和7%的溶液的比为3:7。从而得出答案。

第6题:

为保证食用油脂的卫生质量,我国规定油脂中的水分不得超过( )。

A.0.20%

B.0.50%

C.1%

D.2%


正确答案:A

第7题:

四个烧杯甲、乙、丙、丁的容量比为3∶4∶8∶10。用甲烧杯装满与水比重相同的A溶液倒入丙烧杯后,用水兑满,然后将混合的溶液倒入乙烧杯至满后,将剩下的部分倒入丁烧杯并用水将丁烧杯注满,问此时乙烧杯中A溶液的浓度是丁烧杯中的多少倍()

A、18
B、24
C、30
D、36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溶液问题。赋值四个烧杯容量,甲(3)乙(4)丙(8)丁(10),设A溶液浓度为x,丙烧杯用水兑满后浓度为3x/8,倒入乙烧杯至满,浓度不变为3x/8,剩下部分倒入丁烧杯注满水后浓度为1.5x/10,则乙烧杯浓度是丁烧杯的3x/8/(1.5x/10)=2.5倍。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知识点】溶液问题

第8题:

赵军同学在家里想知道某种食用油的密度,于是他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设计了一种求食用油密度的方法。他找来一支直径均匀、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往玻璃管里放人适量的铁砂,管口朝上放入水里,玻璃管竖直浮在水中,静止后测出玻璃管露出水面的长度为总长度的 ;再把玻璃管放人待测的食用油里,玻璃管竖直浮在油中,静止后测出玻璃管露出油面的长度为总长度的 。通过计算他知道了这种食用油的密度。问这种食用油的密度是多少?


正确答案:

第9题:

下面是某化学教师的教学实录片段:
提出问题:质量守·to_定律表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如何设计实验加以证明
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形成实验方案。
评价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并选取4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方案1: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在烧杯中反应,称量并比较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方案2: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钡溶液反应,称量并比较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方案3: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称量并比较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方案4: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称量并比较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根据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判断上述4个方案的可行性,并说明理由。
(2)请分析学生设计出不可行方案的可能原因。
(3)从评价主体的角度分析,上述教学实录片段中采用了哪些评价方式


答案:
解析:
(1)方案1:不可行。原因是盐酸和碳酸钠粉末在烧杯中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体会脱离反应体系,逸散到空气中.而二氧化碳的质量无法称量:导致反应前的质量比反应后的质量大。 方案2:不可行。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钡溶液不发生化学反应。
方案3:可行。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相等。
方案4:可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沉淀依旧存在体系中,可以称量.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相等。
(2)不可行方案为l和2,其原因如下:
方案1:学生没有考虑到在烧杯中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会逸出,无法测量二氧化碳质量的问题。
方案2:学生可能忽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要有化学反应发生,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钡溶液不发生化学反应.虽然一段时间后体系质量不变,但是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所以方案不可行。
(3)从评价主体的角度分析,上述教学实录片段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
学生互评是最有说服力的评价方式,可以起到互相督促、互相学习的作用,激励学生你追我赶,并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诚恳对待学习伙伴的态度.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本身以教育者的身份及其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确立了其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教师的认可、赞扬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且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最能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予以引导的人.

第10题:

配制100克16%的NaCl溶液,正确的是()。

  • A、用分析天平称取16克NaCl固体倒入装有84克水的烧杯中,加热搅拌
  • B、用台秤称取16克NaCl固体倒入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加热搅拌
  • C、用分析天平称取16克NaCl固体倒入装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加热搅拌
  • D、用台秤称取16克NaCl固体倒入装有84克水的烧杯中,加热搅拌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