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物理(统考)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功”一课中讲了功的概念和单位之后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话。教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了吗?学生:知道了!教师:那你们重复一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很好。那老师提一桶水由后面走到前面,我做功了吗?学生:做了功!教师:错了,我提水的拉力向上,在力的方向上没有位移,因此没有做功。知道吗?学生:知道了!教师:很好。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教科书17页的1、2、3

题目

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在“功”一课中讲了功的概念和单位之后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话。教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知道了吗?学生:知道了!教师:那你们重复一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学生: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很好。那老师提一桶水由后面走到前面,我做功了吗?学生:做了功!教师:错了,我提水的拉力向上,在力的方向上没有位移,因此没有做功。知道吗?学生:知道了!教师:很好。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教科书17页的1、2、3题。问题:(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价。(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和学习做功的必要因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图8-3所示,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放置在水平面上,它们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因数相等.现在把两个外力F1、F2分别作用在物体上,F1、F2与水平面的夹角都为θ,其中一个斜向上,另一个斜向下,两个物体在地面上匀速地运动相等的位移.这两个力做功是(  )

A.F1做的功较大
B.F2做的功较大
C.F1、F2做的功相等
D.无法比较,与速度有关

答案:B
解析:
本试题的考点是功和摩擦力的概念.物体受四个作用力:外力F、地面的支持力FN、摩擦力Ff和重力G.F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为运动的动力,Ff为运动的阻力.按题意知,物体做匀速运动,因此动力与阻力的大小相等. 摩擦力正比于正压力.显然,在两种情形下物体对地面的正压力不等.由此可知,F1、F2的大小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功也不等,排除C.
F1的功为W1=F1 scosθ
F2的功为 W2=F2scos θ

因为F沿水平方向的分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所以

显然,根据生活经验知,在地面上向上拉动物体比向下推动

第2题:

案例:
某教师针对下列习题的教学片段如下。
习题:将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为1的细线悬挂在0点。小球静止于O点正下方A处,现用水平外力F将小球从A处缓慢地拉到B处,已知O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Ot,如图所示,求永平外力F对小球做的功。



教师:前面已学过功和能的知识,请同学们说说如何应用功和能知识求解该问题。
学生1:小球从A处运动到B处的过程中,水平外力F对小球做功,小球的重力势能增加。
因此,水平外力F对小球所做的功为W=mgL(1-cosa)。
教师:很好,该同学用功和能的关系得到了水平外力F所做功的大小,还有其它的解法吗
学生2:小球受到水平向右的力为F,在力F的方向上的位移为Lsina.由W=Fs得F对小球做的功为W=FLsina。
教师:很好,两种做法都对,比较两位同学的问题,可知W=mg1(1-cosa)=FLsina。
问题:(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


答案:
解析:
(1)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基本实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①导入太简单,没有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师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②评价过于单一,在学生回答后该教师的评价只是“很好”。
③针对这类习题没有进行整体分析、总结。
(2)教学思路:
①导入部分:抛出问题的时候,应先简单地把学生关于功能关系的作业情况说一下,有多少同学掌握了,有多少同学仍旧不会运用,还有多少同学根本想不到去运用。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如何运用功和能的知识进行回顾。
②评价部分:第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比如:学生在解题时应严谨地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说出运用了哪方面的物理知识,另外应针对功和能关系运用中易犯错误进行总结,例如:是否考虑保守力做功。
③总结部分:第二个学生回答后,教师除了评价该学生的回答,还应立足这类题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以后遇到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一道题的解题方法可能不唯一,但要找到最便捷的。

第3题:

物体做功需要( )。

A.受到力的作用

B.发生一段位移

C.受到力的作用,并发生一段位移

D.受力作用,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


正确答案:D

第4题:

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现象,同学们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后,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存在什么不足啊?
学生1:弹簧的示数在实验过程中在变化。
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2: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
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
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出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
(1)评析此教学片段,指出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15分)
(2)重新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15分)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教师的评价过于单一、直接.对学生的评价,没有体现全面性。对于学生提出的“粗糙程度不一致”的疑问,没有给出解答和引导。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减小滑块的有效面积,测量木板的动摩擦系数分布,这又是一个新的课题。
(2)改进后的教学片段如下: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1:在拉动木块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2: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3: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
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第5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动量概念的教学。
教师: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动.但对于有些物体的运动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就发生了困难,如爆炸类物体、碰撞等,这类运动有什么特征
学生:运动非常剧烈。
教师:不是说的这个方面,我指的是它们运动的时间非常短,运动情况不明确。
学生:哦,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师:物理学家就给我们引入了动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看一下,动量是怎么定义的
学生: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教师: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物体的作用效果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一起决定的。那么动量的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吗
学生:一致。
问题:
(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2)针对上述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让学生掌握动量的概念。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的教学不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原则,教师在教授新课时没有很好的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在导入上没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
(2)师:我问同学们两个问题,如果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你会躲开吗
生:不会。
师:那从同样高的地方掉下一个铅球呢
生:当然会躲。
师:为什么
生:因为铅球太重了。
师:那如果我直接递给你一个铅球,你会躲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速度不一样。
师:可见物体由于运动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该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它们的值越大,产生的效果越明显。物理学上把反映物体运动效果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的量,叫动量。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概念。即p=mυ。那么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
生:矢量。因为速度是一个有方向的物理量。
师:对,动量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

第6题:

用起重机将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吊起一段距离,那么作用在物体上的各力做功情况应该是下列说法中的哪一种(  )

A.重力做正功,拉为做负功,合力做功为零
B.重力做负功,拉力做正功,合力做正功
C.重力做负功,拉力做正功,合力做功为零
D.重力不做功,拉力做正功,合力做正功

答案:C
解析:

第7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动量概念的教学。
教师: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应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了物体的运动.但对于有些物体的运动直接应用牛顿运动定律会有困难,如爆炸类物体、碰撞等,这类运动有什么特征
学生:运动非常剧烈。
教师:不是指这个方面,我指的是它们运动的时间非常短,运动情况不明确。
学生:哦,所以不能用牛顿第二定律。
教师:物理学家引入了动量来解决这些问题,同学们看一下,动量是怎么定义的
学生:动量是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教师: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物体的作用效果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一起决定的.那么动量的
方向和速度的方向一致吗
学生:一致。
问题:
(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述。
(2)针对上述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动量的概念。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的教学不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原则,教师在教授新课时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在导入上没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 (2)师:同学们,如果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你会躲开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速度不一样。
师:可见物体由于运动产生的作用效果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还与该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它们的值越
大,产生的效果越明显。物理学上把反映物体运动效果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的量,叫作动量。这就是我们今天将
要学习的一个概念——动量,即p=mv,那么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 ’
生:矢量,因为速度是一个有方向的物理量。
师:对。动量的方向就是速度的方向。

第8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就是功,功就是能
B.做功越多,物体的能就越大
C.外力对物体不做功,这个物体就没有能量
D.能量转化的多少可用功来量度

答案:D
解析:

第9题: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平衡状态的相关知识,如果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教师提问,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处于平衡状态,那么它受到的两个力有什么样的特点。从而引出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教师提出问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吗。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思考以下问题
(1)物体只受到两个力就一定处于平衡状态吗;
(2)物体受到两个力且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结束后汇报讨论结果,回答问题
(1)物体只受到两个力不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2)两个力大小相等;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方向相反。
教师总结学生的猜想: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分发的验证二力平衡的仪器,小组之间讨论出验证方法,并进行验证。
(1)将系于卡片两个对角的线分别跨过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段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砝码,使作用在卡片上的力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改变砝码个数,观察实验结果;
(2)将处在平衡状态的卡片转一个角度,使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观察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1)当砝码个数相同时,卡片处于平衡状态;
(2)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不能保持平衡。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当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这两个力平衡。
环节三:巩固提高
思考在实验的过程中,卡片的重力影响实验结果吗,为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卡片的重力远小于砝码的重力,所以卡片的重力可以忽略不计。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实验现象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业:搜集资料,试着探究多个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下节课上课时进行展示和分享。
板书设计


答案:
解析:

第10题:

案例:
下面是某位老师讲授“功的表达式”的教学片段。
师: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什么
生: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师:在高中,我们把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生:恩,为什么要引入位移这个概念呢
师:这很简单,位移有方向性,就有了正功和负功之分。现在我们来看问题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生:根据功的定义,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W=Fs。
师:问题二: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理角呢 同学们要注意力和位移都是矢量可以分解。



生:把力分解成和位移方向相同的一个分量,就可以用定义求了,做的功是W:Fscosa。
师: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功的表达式W=Fscosa,就是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问题:
(1)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
(2)针对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教学片段让学生掌握功的表达式。


答案:
解析:
(1)此教师没有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是直接把问题答案呈现给学生,在此处提出正功和负功不符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安排。没有体现讲授和发现知识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2)师:初中我们学过做功的两个要素是什么
生: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移动的距离。
师:那么在高中,我们把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生:为什么要引入位移这个概念呢
师:位移具有方向性,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 相反呢 力对物体做不做功 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 怎样计算这些功呢 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生:所以要注意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方向不一致的情况。
师:对,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应该如何计算这个力的功



生:按照功的定义可计算出W=Fs。
师:如果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垂直呢
生:那在力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功为0。
师: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个角度,应如何计算这个力的功呢



师:那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再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以把力F分解到位移方向上,F1=Fcosc,那么W=Fscostx。
师: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能把位移s分解到力的方向上得到同样的结果吗 同学们亲自动手做一下。
生:……

更多相关问题